尽管我国海洋能源资源较为丰富,是国内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主战场之一,但总体上开发程度仍相对较低,未来还有更大的开发空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海上油气资源,海洋低碳能源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以及海上风能、海上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都属于海洋低碳能源的范畴,可以为能源行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提供有效助力。
海洋能源将成社会发展重要原动力
(资料图片)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勘探投入比例不断提升,以寻找中大型油气田为主线,聚焦风险勘探和领域勘探,推进油气新发现和储量增长。2022年,全球海上钻井工作量中,近40%来自中国海域。同时,先后获得7个油气新发现,评价了20个含油气构造,实现了海上页岩油勘探重大突破。
2022年,受油气价格大幅攀升的带动,全球海洋油气投资大幅增长。今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有望达到1672.8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占油气总投资的33.2%。
新形势下,海洋能源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海上油气生产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能源增长极。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大幅增长,中国海洋油气产量再创新高,海洋石油将贡献全国石油增产量的一半以上。
今年,在国内整体能源消费因疫情、价格等因素增速放缓,原油、天然气需求出现小幅回落的同时,国内油气生产保持良好势头,我国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有望下降。报告预测,2022年国内原油产量达到2.05亿吨左右,是2016年以来首次超过2亿吨;预计全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221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5%。
海上风能正成为海洋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支撑。截至2022年末,全球海上风电并网装机规模达到6850万千瓦,同比增长26%,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的2%,未来这一比例将稳步提升。
截至2022年末,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3250万千瓦,几乎占到全球的一半。国内海上风电产业呈现集聚发展特点,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报告预计,在中国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海上风能在沿海省份的发电量占比有望从目前的2%提升至2050年的近20%。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海洋能源发电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显示:
海洋可再生能源通常指附着在海水上的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和盐差能,是一种能源源不断产生的清洁能源。在能源转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下,海洋可再生能源以其不占用土地空间、资源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大、可持续利用、绿色清洁等优势,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国际能源领域研究开发的热点和前沿。
海洋能源有着巨大的减排潜力,每千瓦海洋能装机容量每年能够减少1.67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海洋能总储量巨大,海洋能的实用化开发与商业化利用如果得以合理开发,各种海洋能发电量之和理论上将远超当前全球每年电力消费需求。
海洋能源发电行业投资潜力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大(管辖海域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000公里,海岛资源丰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达6900多个),在我国近岸及其毗邻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能资源,能量密度位于世界前列,具备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数据,中国占全球海洋能源发电储量的近1/5。其中,温差能是我国蕴藏最多的海洋能源类型,其资源可开发量估计超过13亿千瓦。我国的潮汐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2200万千瓦,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此外,现有潮流能和波浪能的可开发资源量分别约为1400万千瓦和1300万千瓦。
随着各类海洋能源技术的发展,全球海洋能装机容量预计未来5年可达3.0千兆瓦,至2030年和2050年分别可达70千兆瓦和350千兆瓦。在全球化石能源不断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发展海洋能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以海洋能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将为增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并将为各国实现碳中和提供重要支撑。
全球能源品种多,但是资源量、品质、技术成熟度、开发规模、开发运营成本差异非常大。目前来说比较成熟的海洋油气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全球近9亿千瓦风电装机中,7%左右是海上风电。但与此同时,潮汐能、波浪能比起海上风能低得多。
海洋能源开发在未来10年内将会有爆发性增长。但是海洋能源开发的崛起要靠相关金融人才的带动,开发海洋能源的资金门槛过高,动辄十几亿或几十亿的投入,纯技术人员很难带动产业发展。近年金融科技人才的增多,比如区块链,有可能带动资金投向海洋发电产业。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海洋能源发电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