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中国影子银行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分析
(相关资料图)
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国内的“影子银行”,并非是有多少单独的机构,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如人人贷,不受监管,资金流向隐蔽,是“影子银行”。几乎受监管最严厉的银行,其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也是“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影子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所以影子银行一旦产生影响,会直观的反应在银行的业绩上,而选取的用来衡量银行经营状况的Z指数是由收益率与资本比率共同构成的。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衰减,国家逐渐收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对银信业务、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变得严格起来,商业银行更需要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去维持自身的经营。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跟进监管措施,但是并不能阻挡影子银行的蓬勃发展。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影子银行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显示:
近年来,央行集中整治不规范的同业、影子银行理财和表外业务。影子银行陆续出台资管影子银行新规及其配套实施细则,统一资管业务监管标准,建立资管产品统计制度,加强穿透式监管和影子银行功能监管,推动资管业务回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本源。影子银行规模大幅压降,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最新《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广义影子银行资产减少1.34万亿元,降至57.8万亿元,在名义GDP中的占比从2020年末的58.3%降至52.9%,是8年半以来新低。其中主要下降部分是理财产品和资管计划对接资产减少了1.1万亿元。同期,影子银行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也从2020年末的18.9%下降至17.6%。
本报告综合了影子银行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报告对于影子银行产品生产企业、经销商、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拟进入该行业的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影子银行行业发展规律、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学术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1-2026年中国影子银行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