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薄膜发展前景、聚酰亚胺薄膜市场规模如何?聚酰亚胺薄膜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超级工程高分子材料之一,被誉为“黄金薄膜”,与碳纤维、芳纶纤维并称为制约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三大瓶颈性关键高分子材料之一。随着PI领域研究深入和技术升级,PI薄膜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2022年聚酰亚胺薄膜行业发展前景及市场规模分析
聚酰亚胺薄膜也称PI膜,是一种新型的耐高温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是由PAA溶液流涎成膜后,再经亚胺化制成。PI薄膜呈琥珀色,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很高的耐辐照、耐腐蚀、耐高低温性能。PI薄膜的商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应用于电工绝缘领域,
得益于优异的综合性能及出色的加工性能,PI可以制成除了橡胶以外的各种形式的产品,包括PI薄膜、PI纤维、PI泡沫、PI树脂、PI基复合材料、光敏PI(PSPI)等,产品类型的多样性在高分子材料中居于前列,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航天航空、新能源、电气绝缘、汽车工业等各个领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凸显。
PI膜行业产业链,上游是PMDA、ODA以及其他原材料,中游是PI薄膜制造商,下游是各类别PI薄膜应用:热控PI薄膜(高导热石墨膜前驱体PI薄膜)、电子PI薄膜(电子基材用PI薄膜、电子印刷用PI薄膜)、电工PI薄膜(耐电晕PI薄膜、C级电工PI薄膜)、航空PI薄膜(聚酰亚胺复合铝箔MAM)。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2021-2026年中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我国聚酰亚胺薄膜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目前国内有80家左右的生产企业,大部分企业的产品较为低端,国内高端聚酰亚胺薄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虽然我国聚酰亚胺薄膜产品主要应用于低端市场,但由于多年的积累,我国聚酰亚胺薄膜企业逐渐在高端领域取得突破,如中科院化学所与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掌握了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性能PI膜制造技术。
从PI薄膜市场规模来看,2016年全球PI薄膜市场规模估计为14.92亿美元,初步估算到2020年增长至20亿美元,到2025年增长至31亿美元。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行业的增长推动了该行业的需求,移动电话和柔性显示器等消费电子产品的消费增加,也对PI膜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PI材料研究的进步和下游需求的驱动,PI薄膜的功能性应用不断被开发出来,如用于消费电子导热材料的高导热石墨膜前驱体PI薄膜、航天航空用PI薄膜等。同时,PI薄膜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可在各种极端空间环境维持性能稳定性,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功能性应用不断增加,如耐候性飞行器特种线缆、低轨飞行器长寿命耐氧原子太阳能电池基板等,航天航空用PI薄膜的市场前景良好。
由于国内PI薄膜行业的整体水平与国外存在差距,大部分停留于低端产品领域,而高性能PI薄膜领域主要被杜邦、钟渊化学、SKPI等国外巨头占据,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关键材料国产化的背景下,高性能PI薄膜进口替代的市场空间巨大。以瑞华泰为代表的具有独立完善的核心技术体系的企业,有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推动高性能PI薄膜的国产化进程。
PI薄膜因其优异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广泛应用于柔性线路板、消费电子、高速轨道交通、风力发电、5G通信、柔性显示、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随着共聚改性等新技术的运用,通过对其配方设计、生产工艺的不断探索和改进,PI薄膜衍生出更多功能性应用,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随着柔性屏的流行,将会进一步拉高聚酰亚胺的需求量,而国内聚酰亚胺薄膜的产量一直无法满足需求量,预计国内厂商还会进一步提高产能。
聚酰亚胺薄膜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聚酰亚胺薄膜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聚酰亚胺薄膜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未来行业市场投资前景如何?想要了解更多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1-2026年中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报告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行业投资价值、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