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猪价或跌至每斤6元谷底
农业农村部12日发布,受生产惯性增长影响,当前我国生猪出栏偏多,加上春节后消费淡季猪肉需求下降,猪肉供应出现了阶段性过剩。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表示:“这个下跌趋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3、4月份猪价可能跌至每公斤12元左右的谷底,养殖亏损程度还会加大。希望广大养殖场户能够紧盯市场、控制成本、防好疫病、踏准节奏,挺过近期生猪生产经营相对困难的阶段”。
饲料价格依旧往上蹿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河南省焦作市召开生猪企业座谈会,分析研判生猪生产和价格走势,就稳定生猪生产听取养殖、育种、饲料、屠宰加工等企业以及地方农业部门的建议。会议认为,春节后猪肉进入消费淡季,能繁母猪存栏量尽管已回调到绿色合理区域,但生猪出栏仍惯性增长,生猪价格处于下行通道,加之大宗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猪粮比价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今后两个月价格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有关人士称,去年11月以来,国内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豆粕从3300元/吨上涨至5000元/吨,涨幅约51%;玉米从2580元/吨上涨至2800元/吨,涨幅约8.5%。根据配方占比及饲料原料价格测算可知,当前饲料成本相较去年11月上涨400—500元/吨,折算到生猪养殖成本增加1—1.4元/公斤。“考虑到全球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供应紧张且地缘政治冲突短期难以缓解,饲料价格或持续维持高位,这将直接增加生猪养殖成本。此外,由于饲料原料绝对价格较高,饲料采购融资利息也会增加,从而抬升生猪养殖边际成本。”
国内生猪养殖市场饱和了吗
目前来看,生猪产业各环节均不看好,不论是养殖端、屠宰端还是下游贸易商处境皆艰难。在养殖端方面,依次经历了利润丰厚、盈利、收支平衡、亏损、部分深亏之后。心理落差较大,普遍信心不足,士气低落。
江浙沪等主销区市场供需双弱,北方养殖大省自销能力本就不足,更为严重的由于南北价差缩小,调运失灵。传统南方高价区今年也同样陷入卖一头猪亏损300-500元不等的尴尬。加之近期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不断攀升,导致饲料价格持续走高,养殖成本增加。
在稳产保供政策激励和市场拉动下,新建猪场多,补栏增养快,生猪生产恢复进度好于预期。2020年以来已有10000余个新建规模猪场投产,2021年空栏的规模猪场已有13200余个复养。散养户补栏积极性也在恢复,农业农村部对4000个定点监测村的监测显示,小散养殖户生猪存栏连续6个月增长,养猪户比重也由降转升,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生猪养殖市场仍未达到绝对的饱和。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2-2027年版生猪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统计分析显示:
一、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数据。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国猪肉产量5296万吨,增长28.8%。2021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0.5%、4.0%。
图表:2019-2021年全国猪肉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生猪养殖行业市场饱和度
在稳产保供政策激励和市场拉动下,新建猪场多,补栏增养快,生猪生产恢复进度好于预期。2020年以来已有10000余个新建规模猪场投产,2021年空栏的规模猪场已有13200余个复养。散养户补栏积极性也在恢复,农业农村部对4000个定点监测村的监测显示,小散养殖户生猪存栏连续6个月增长,养猪户比重也由降转升,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生猪养殖市场仍未达到绝对的饱和。
三、影响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规模的因素
从长期来看,预计我国猪肉需求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影响猪肉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居民收入、居民肉类消费结构。
1.人口增长逐渐放缓,未来可能进入负增长,对猪肉消费有消极影响。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却在逐步下滑,2018年已经下滑至3.81%,IMF预测到2023年我国人口将开始负增长,人口增长的减缓乃至负增长对未来的猪肉消费有消极影响。
2.青壮年是猪肉消费主力军,人口老龄化,将影响人均猪肉消费量。青壮年劳动力是猪肉消费的主力军,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工等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的下降,青壮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进一步下滑。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将减少人均猪肉的消费量。
3.城镇化和居民收入增加推动猪肉需求,但边际影响逐渐减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城市化率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随着收入的提升边际效应减弱。
想要了解更多生猪养殖行业详细分析,请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院《2022-2027年版生猪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