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70岁的王守义忙着备年货,一家6口人将在新房里过第三个春节。
新房在红旗区马小营社区5号楼,面积140多平方米。“脏乱差的城中村生活早到头啦,搬进了干净舒适的新社区,幸福生活从此开始,日子越过越红火。”1月26日下午,王守义高兴地说。
由村民到市民,看起来只是一字之差,可蕴藏其中的却是一部民生大文章。红旗区马小营棚户区改造项目是我市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也是市、区两级重点民生建设项目。
该项目涉及村民6500多人,宅基地1413户,开发区域约192万平方米,安置面积就占了68万平方米。钱从哪里来,旧房如何拆,配套建什么等诸多现实问题,一件件、一桩桩,无一不是难啃的“硬骨头”。
攻坚检验作风,体现担当,考验意志和能力!“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严格落实‘13710’工作机制,突出模式创新,坚持民生优先、生态优先、安置优先,发扬马上办理高效率、马路办公保质量的‘二马’精神,推动马小营棚户区、印染厂棚户区等项目快速改造。”红旗区委书记刘宏锋告诉记者。
项目实施倒逼模式创新,用创新的模式吸引优质资源,马小营棚户区改造体现了这一理念。在改造前,该项目经多方测算,可开发用地出让返还款不足以覆盖房屋征收、安置房建设、贷款本息的缺口,红旗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向银行融资,在开发区域土地挂牌后,由土地返还款优先保证金融机构本息后进行补充,全部土地出让金返还后仍不足的部分,进行项目整体清算,由开发企业新乡市又一城置业有限公司按取得土地面积的比例承担。
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更新主体实施”的创新模式加持下,马小营棚户区改造得以提速提质,开启了全市棚户区改造的新篇章。
坚持民生优先,以百姓之心为心。该项目安置区在谋划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回迁居民需求,在社区建设1所幼儿园,升级改造1所小学,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区领导多次指出,马小营棚户区改造不仅仅是建新房子,更是创造新生活,要为全市城中村改造立个标杆。”马小营村党委书记刘保立说,安置区坚持生态优先,提前打造街心公园,花草树木水景生机盎然,公共康体设施覆盖全龄人群。
拆迁号称“天下第一”难题。马小营棚户区改造打破了先拆迁后安置的旧模式,先行建设安置房,村民在分房后再进行拆迁区的工程施工,防止回迁户在拆迁多年后才能分到新房的现象。这种先立后破的做法,开创了我市“先安置再拆迁”的新模式。
据了解,2019年11月15日,安置区一期1420套约21万平方米安置房顺利交付使用。目前,入住和正在装修的村民有1100余户。剩余安置区建设区域正在征收拆迁中,预计2025年前全部建设到位。
从南环路一路向北,到马小营村南口,振中街是市区多年的“断头路”。市委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决定打通7条“断头路”,振中街便是其中之一。
向阳路到金穗大道这一截,并不算长,只有974米,但涉及村民103户,打通起来难度非同小可。有的开始不理解,到拆迁指挥部又吵又闹;有的对政策、法律了如指掌,但就是不配合;也有的家庭内部有矛盾或有实际困难,一时搬不了。
区委、区政府领导靠前指挥,渠东街道办事处、马小营村两级干部组成专班,把党旗插在项目一线,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上门入户,一家家地跑,解政策、摆事实、讲道理。
村干部连夜到金某家调解家庭矛盾,又帮助他们搬家腾房,按时完成了拆迁。姜某虽早已完成签约,但家有病人,一时没有搬出。办事处、村两级干部一起帮他找临时住房,又派人派车帮助搬运物品,让姜某一家感到贴心温暖。村民邢某想通道理、算清情况后,当天就完成签约任务。仅仅10天工夫,最后的9户拆迁工作终于完成,振中街提前全线贯通,保障了全市大局工作。
劲足、心通、路畅,马小营棚户区改造二期项目加速推进。人车分流,停车方便,安全有保障;儿童活动空间、景观会客厅、中心广场,让生活更舒适;走出家门,漫步在新飞大道两侧,一座40万平方米的城市全新商业体将矗立在人们面前。
马小营村的蝶变,正是红旗区打造“现代化首善之区、幸福红旗”的生动缩影,为全市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探索出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