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称中国2030年前或实现载人登月
近日,中科院院士叶培建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人登上月球时间点的期待:“我个人认为,只要现在载人登月的技术攻关这么发展下去,只要国家下决心,在2030年之前,实现中国的载人登月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的航天员能不能去小行星和火星对我来讲是个未知数,但我一定能够看到中国航天员去月球!”
与此同时,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将在2022年完成建造并正式投入使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刚刚完成了出舱活动的全部既定任务,王亚平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位出舱的女航天员而载入史册。
美媒报道称,NASA近日突然宣布载人登月将推迟1年,最早要到2025年才能实施。与此同时,美国国家航天局长比尔·尼尔森表示中国的航天项目进展非常迅速,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国会给他们增加更多的预算,以支持美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按照他的说法,未来6年增加57亿美元的预算是比较合适的。
中国航空工程目标发展前景预测
中国发展航空的目标之一,是在近地轨道和月球上建立永久存在的空间。当地球的空间性质发生变化时,这些人为创造的空间,将确保中国能为自身开辟全新的宇宙通道,这也将为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展开包括情报收集、监视和侦察(ISR)在内的国家军事空间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到2049年,中国有望通过在近地轨道建立大型永久性结构,并且很有可能与俄罗斯共同在月球南极建立永久性结构(研究站),进而占据太空领域的主导地位。
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正在建造自己的永久空间站——天宫,其将于2022年完成并投入使用,可以更好地巩固中国和国际伙伴的关系。最近,中国发射了神舟13号,搭载了三名军事宇航员,完成了中国在天河核心舱停留最大时长6个月的任务,并建造了包括机械臂在内的空间结构。“中国的目标是通过这些任务掌握自动化交会对接、交会和邻近作业(RPO)以及自动化货物供应等能力。
作为中国‘十四五’规划(2021-25 年)的一部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向中国科学家拨款230 万美元,用于研究在轨组装千米级空间站的可行性。这个特殊项目的主旨是降低发射到太空的建筑材料的重量,降低成本。” 海外资深分析学者对此这样认为。
自2002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投资发展探月能力,比如机器人轨道飞行器和着陆器,返回月球样本,以及未来的探月南极任务等等。这些任务结合了人工智能、3D 打印以及在轨组装等技术,海外学者对此发表看法,认为这些技术也是未来中国用于建设中国月球研究站所需要的技术。
根据中研普华出版的《2021-2025年中国航天工程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商业航天需求市场发展规模
近年来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新客户新需求。2018 年,SpaceX 利用重型猎鹰 9 号火箭,搭载发射一辆不具有传统航天功能的Tesla 电动车进入太空,此举产生巨大宣传作用。此后,非航天领域客户开始尝试利用航天手段,满足宣传、营销、科普、宗教等非航天传统需求,新兴航天市场逐渐产生。
新兴用户多采用商业搭载发射模式,但该模式主要针对传统航天需求,在产品设计上对新兴需求的特点考虑不足。为应对未来新兴市场的潜在需求,需要对现有搭载发射服务产品设计进行优化。
为便于研究,将通信、遥感、导航、科研、军事、政治需求视为传统航天需求,将宣传、教育、文创、宗教甚至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及众多尚未出现的潜在需求作为新兴航天需求。新兴航天需求种类纷繁复杂,创意天马行空,功能千变万化。多数新兴航天需求对发射服务的技术要求不高,对轨道、控制、环境、维护、寿命、安全性等要求不高,而对成本、周期、成就认定、宣传推广等要求高于传统航天项目,尤其重视项目直观的表现力及商业价值。
大多数新兴需求的载荷尺寸很小,质量不大,科技水平远低于传统航天载荷,对试验检测、运输、安装调试等要求很低。新兴需求的客户领域广,航天知识有限,多为一般企业、社会团体、文教机构、宗教单位甚至个人,对发射服务了解少,沟通成本较高。因新兴需求在目的、技术、客户等方面与传统航天存在众多差异,传统的发射服务难以充分适应和满足。
卫星搭载发射服务是商业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将利用运载火箭主任务之外的剩余运载能力,搭载卫星等各类载荷进入太空的服务,称为运载火箭卫星搭载发射服务(后称搭载服务)。搭载服务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航天发射资源,服务社会经济建设。2013 年,通过搭载服务进入太空的卫星数量占比已超过 50%,至 2020 年搭载发射卫星年均超过150 颗,市场增长迅速。
想知道更多中国航天工程行业具体分析,可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1-2025年中国航天工程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