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万吨发射船静静锚泊,40米高的引力一号火箭蓄势待发,其“神经中枢”已准备就绪。
图1 “引力一号”(遥二)火箭整装待发
2025年10月11日上午10点20分,山东海阳近海再次见证中国商业航天的壮举——东方空间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在中国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上成功发射。离2024年1月的首飞过去一年半,这枚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再次冲上九霄。
图2、3 “引力一号”(遥二)火箭发射瞬间
在万众瞩目的火箭箭体内部,一套由北京航宇伺服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40KW大功率电动伺服系统完成使命。这套系统如同火箭的“隐形舵手”,将在点火升空后精准控制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确保火箭按预定轨迹飞向苍穹。
图4 航宇伺服助力“引力一号”(遥二)火箭发射
01 火箭之舵,伺服系统为航天“方向盘”
伺服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如同飞行器的“方向盘”。它确保运载火箭和飞机能随时改变飞行方向或保持平稳飞行。
航宇伺服为“引力一号”配套的40KW大功率火箭发动机电动伺服系统,其功率和响应速度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该系统在“引力一号”首飞中已成功完成验证。
这套系统在火箭飞行过程中承担着关键任务:实时调整火箭发动机喷管角度,控制推力方向;精确控制火箭飞行姿态,确保稳定飞行;应对极端环境变化,保障系统可靠运行。
就像汽车没有方向盘就无法转弯一样,伺服系统确保火箭能够随时改变飞行方向或保持平稳飞行。
图5、6 航宇40KW大功率火箭发动机电动伺服
02 国家队基因,航宇伺服的创新密码
北京航宇伺服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4月,虽然是一家年轻企业,但其创始团队郑华义与赵国平以及核心团队均来自航天领域科研院所或公司,团队专注于伺服系统领域超过二十年。
图7 航宇伺服联合创始人郑华义(左)和赵国平(右)
公司继承了航天“国家队”的质量管理基因:沿用航天型号产品的“双五归零”标准,确保技术和管理问题100%闭环。
副总经理赵国平强调:“航天人‘一次成功’的理念,让我们在商业航天领域始终坚持 ‘零缺陷’交付。”
正是这种航天精神的传承,使航宇伺服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成立四年,成长为国内产品型号最全的商业航天伺服系统研制企业。
图8 航宇伺服团队合影
03 技术突围,国产伺服系统“零缺陷”征程
在多次飞行任务成功的背后,航宇伺服的技术团队攻克了多项“卡脖子”难题,实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自主研发热自主均衡设计理论技术,解决高功率伺服系统散热难题;开发非线性自适应控制算法,提升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的动态响应精度;引入航天级精密装配工艺,确保微米级零件配合精度。
这些技术突破使航宇伺服产品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对国际竞品的超越:响应速度较传统液压技术提速30%,实现毫秒级精准调控;极端环境适应性可在-50℃至125℃宽温域稳定运行,耐受高振动、强电磁干扰;可靠性方面,双冗余设计使无人机舵机故障率降至百万分之一。
航宇伺服还打造了“低成本、高质量、快响应和好服务”的商业优势。
图9 航宇伺服的技术团队攻克难关
04 商业版图,从航天到低空的全面赋能
航宇伺服的商业版图正快速扩张,在商业运载火箭领域,公司已服务东方空间、中科宇航、箭元科技、凌空天行等多家头部火箭公司;在无人机领域,已服务通飞、壹通等头部公司。
资本市场对航宇伺服表现出强烈信心,公司已获得两轮千万级战略融资。
董事长郑华义表示:“面向未来发展,我们将紧紧把握住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发展契机,深挖市场需求,做强做大伺服配套产业。”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航宇伺服正与上海、江苏等地科研机构合作,构建“伺服技术联合实验室”,聚焦高精度运动控制算法和智能诊断系统研发。
05 商业航天年,万亿市场的星辰大海
2025年堪称中国商业航天的爆发之年,单是海南文昌发射场已呈现“火箭排队上天”的繁忙景象,中国商业航天迈入“万星时代”。
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280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25%,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1.5万亿元。
商业航天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民用先进技术和资源可以不断通过商业航天这条“纽带”,反哺国防科技工业,支撑先进装备发展,有效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从山东海阳到一带一路,从火箭发动机到低空无人机,航宇伺服的“零缺陷”标准正重塑中国高端装备的可靠性基因。随着科创板新政为商业航天敞开资本大门,一个由伺服系统“驱动”的万亿级空天产业生态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