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何海杰博士团队与浙江方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浙江省“博士创新站”传来喜讯——双方联合研发的“高强耐腐蚀钢筋混凝土”技术成功破解行业难题。这标志着台州市产学研合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在海洋工程、化工设施等领域,混凝土腐蚀问题长期制约工程寿命与安全性,传统技术难以兼顾强度、耐腐蚀性与成本控制。
“双方的合作是优势互补,能够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何海杰博士说,早在2022年10月,他们团队就与方远新材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建设台州市首批博士创新站。历经两年攻关,成功将混凝土氯离子固化率提升至96%以上,钢筋缓蚀效率超90%。此外,创新站研发的高强耐腐蚀混凝土已应用于多个滨海工程,显著降低水泥行业碳排放,为“双碳”目标贡献科技力量,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
如今,台州市博士创新站已构建起“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辐射”的全链条服务模式,为全市绿色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引擎,更以“一站带一链”的示范效应,推动台州加速迈向国家级新材料创新高地。
受20余家行业实力企业委托,建工学院以何海杰博士为代表,共指导协助骨干企业创建起10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创新站,同时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协助建筑工程学院20位年轻博士老师进企业做在职博士后,将该学院“双师双能型”比例提升20%以上。此外,还与腾达集团、方远集团等上市企业和特级企业共建实验室,为后续联合申报省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打下基础。
台州学院建工学院张朝轩长期从事工业固废与工程渣土资源化利用、隧道与地下工程稳定性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今年,张朝轩又多了一个身份,他入选了2025年浙江省派252名“科技副总”大名单,并担任中能绿湾(浙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协助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技术管理、质量内控标准,光在开拓岩溶与海域不良赋存环境下的大宗工业固废与工程渣土高值化协同利用技术方面,就促进企业新增工程项目产值3000万以上。
在台州学院,提起“法力哥”,那是无人不知,作为建工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教工党支部书记,他和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推动“支部建在团队上”,将基层党建与教学、科研、育人中心工作“三合一”,将道桥建设成为全校唯一的、历年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都高居榜首的“明星专业”。支部团队目前已完成国内8000多座桥梁评定工作,成果应用于500多座桥梁加固工程,为交通部门节约资金逾4亿元,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省内公路行业的“智囊团”和“人才摇篮”。2024年,该支部获评第四批新时代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台州学院建工学院积极发挥地方高校人才、智力、技术等优势,以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创新站,兼任“科技副总”等形式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地方发展的同时,还积极聘请当地行业、产业一线领军人才担任“产业教授”,实施“迎进来”战略助力人才培养。
“把课堂搬到5A景区,让我们亲临古建现场,能极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感知力和文化情感共鸣。跟着黄老师学艺,实地走访调研,受益匪浅,让我们对建筑学专业有了新的认知。”小张同学口中的黄老师就是中国古建行业的领军人物——黄大树。3年前,大树文物与历史建筑学院成立,由黄大树担任院长,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聘请清华大学吕舟教授等一批国内古建大咖,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引领教师专注古建文化传承和保护,指导学生参与古建实践,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点云技术完成的台州市历史建筑测绘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将行业一线需求导入人才培养方案,把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实践课堂。
未来,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产业教授”们将进一步聚焦产教融合,不断激发办学活力,通过“师傅带徒弟”“徒弟学绝技”的模式,培养更多行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