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全球医药产业中,跨国企业的收购行为往往备受关注,尤其是在中医药这一兼具资源属性与文化特性的领域,收购常被放大解读,而掩盖了外资参与中医药的多元价值。若跳出单一认知,从发展逻辑、产业路径与协同机制审视,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外企正以共建、共研等方式深度融入本土生态。株式会社津村便是这一协同式发展思路的实践样本,其在中国中医药产业链的合作布局,提供了有别于传统并购方式的外资参与路径参考。
自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津村并未以资本布局为核心,而是聚焦中医药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其参与更多体现为协同与共建,而非市场扩张。在药材源头,津村围绕质量与可追溯性,已在我国15个省份与地方政府、合作社及农户合作,推广其自主建立的津村药材 GACP标准(药用植物种植和采集质量管理规范指南),推动大黄、甘草、人参等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这不仅提升了原料质量,还助力产区农业模式转型与区域经济多元发展。
科研技术层面,津村与中国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在中药材人工栽培、野生资源保护、中药标准汤剂质量研究及制药技术等领域共同探索。例如,津村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高酸甘草种植技术研究,历时十年攻克了纯种乌拉尔甘草大规模栽培的难题,并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津村还将此项专利技术无偿开放给国内相关企业使用,提升药材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协同效率。
显然,将津村在华实践归为收购并不准确。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与外部力量的交流不可避免,外资企业的参与既带来新技术、新机制,也提出治理与规范的新课题,收购不应是唯一评价标准。
未来,在制度清晰、合作规范、监管健全的基础上,产业各方协同仍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包括津村在内的外资企业,其角色与价值也需在开放理性的语境中重新理解,以共建共赢为共识,促成多方协力的良性合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