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平台成为未成年人日常娱乐的重要场景,针对孩子的“免费福利”类诈骗也持续高发。近期,西安12岁女孩涵涵(化名)因参与“免费抽卡”活动,短短几分钟内导致母亲银行卡4.8万元被盗刷,此类案件暴露出未成年人安全防护的薄弱环节。作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马上消费金融结合这起真实案例梳理诈骗套路,为家长和未成年人提供针对性防范建议,守护家庭财产安全。
西安市民王女士平时会将手机交给12岁的女儿涵涵用于搜题、学习,不久前她核对账单时,发现名下银行卡有一笔4.8万元的异常支出,追问后才得知女儿遭遇了诈骗。
据涵涵回忆,事发当天她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条“免费抽卡”的内容,评论区大量用户留言参与,她也跟着留言后很快收到私信,对方称她“被抽中福利”,让她添加QQ领取。添加QQ后,涵涵被拉进一个群,群内立即有人发消息:“此群是诈骗群,已有人被骗十几万,现以警察名义调查,私聊我说明情况。”
涉世未深的涵涵当即添加了这位自称“警察”的群成员,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称“因你是未成年人,领取福利需扫码验证身份,验证后无费用”。涵涵扫码后,页面显示“需支付2800元验证金,验证后全额返还”,她按提示付款后却无任何反馈。此时“警察”又表示“验证失败,怀疑你恶意领福利”,让她扫另一个码“证明清白”,还强调“输入支付密码只是身份验证,不会扣钱”。
慌乱中的涵涵没告知家长,按照要求输入了母亲手机支付宝的支付密码。“密码刚输完,手机就收到4.8万元扣款短信”,涵涵这才意识到被骗,可此时对方已将她拉黑。
马上消费金融结合此案指出,此类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套路具有明确的诱导逻辑,核心是利用孩子的兴趣偏好和防范意识薄弱点层层突破:
第一步,以“兴趣福利”低门槛引流。诈骗分子精准捕捉未成年人对“免费卡片”“限量周边”“游戏皮肤”等物品的喜爱,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免费抽”“0元领”等广告,通过评论区营造“参与人数多、福利真实”的氛围,吸引孩子主动留言、加好友,轻松突破第一道防线。
第二步,伪装“权威身份”制造恐慌。待孩子进入沟通场景(如QQ群、私聊),诈骗分子立即伪装成“警察”“平台客服”,编造“群内有诈骗风险”“你涉嫌恶意领福利”等虚假信息,利用未成年人对“涉案”的恐惧,使其失去判断能力,乖乖配合后续操作。
第三步,骗取支付密码。这是诈骗的核心环节:诈骗分子以“身份验证”“证明清白”为由,通过二维码引导付款或索要支付密码,并用“验证后退款”“输密码不扣钱”等话术欺骗孩子。未成年人对支付密码的安全意义认知不足,容易在恐慌中泄露密码或完成转账,最终导致家长资金损失。
为此,马上消费金融为梳理了以下科普要点,筑牢未成年人反诈防线。
第一,家长尽量做好“支付权限管理”,从源头降低风险。马上消费金融建议,家长尽量不要让未成年人轻易掌握手机支付密码、银行卡密码;可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开启“青少年模式”,设置单日支付限额,关闭大额转账、免密支付功能;同时定期检查支付账单,及时发现异常交易。此外,尽量避免将绑定大额资金的银行卡与孩子常用的手机绑定,减少资金暴露风险。
第二,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识。结合涵涵的案例,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明确安全底线:一是“不扫陌生二维码、不点陌生链接”,告诉孩子“二维码可能藏着扣钱陷阱,链接可能偷取手机里的信息”;二是“不向任何人透露支付密码”,即使对方说“是验证身份”“不会扣钱”,也不能轻易告知,要知道支付密码是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正规机构不会轻易索要。
第三,引导孩子“遇疑必告家长”,避免独自应对。未成年人面对“警察调查”“涉嫌违规”等话术时,容易因恐慌独自处理。家长可以提前告知孩子:“遇到陌生人让你扫码、付钱、说你有‘麻烦’时,不管对方是谁,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一起核实情况”。此外,可将110、96110反诈专线号码告知孩子,让其知道遇到危险时有正规求助渠道。
第四,发现被骗后“及时止损”,留存证据报警。若发现孩子可能遭遇诈骗,家长可以立即采取行动:一是保存聊天记录、二维码截图、转账凭证、账单明细等证据;二是拨打110报警,向警方说明“未成年人被骗”的情况,便于启动紧急止付流程;三是联系支付平台或银行,冻结相关账户,防止后续资金被盗刷。若涉及个人信息泄露,还需及时修改银行卡、支付平台密码,避免二次风险。
马上消费金融温馨提示大家,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需要家庭与社会共同守护。未来,马上消费金融将继续向未成年人普及安全知识,同时发挥优势,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全面的风险提示服务,助力构建全方位的未成年人反诈防护网。
来源: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