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详情
42岁的某公司财务人员周女士,最近遭遇了一场令人心惊的电信诈骗。一天,她接到一通来电显示为本地公安局号码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市公安局刑警队王警官”,语气严肃地告知她,其名下银行卡涉嫌“重大洗钱案件”,若不立即配合调查,将签发逮捕令。
诈骗分子的手段环环相扣,令人防不胜防。首先,他们伪造通缉令,制造恐慌。通过添加周女士微信,发送带有她身份证照片、真实户籍地址且盖有伪造最高检公章的《刑事逮捕令》,还提供虚假的“案件编号”,并引导她登录仿冒的“公安部案件查询系统”网页验证,同时播放合成语音,称她已被列为在逃人员,需立即冻结资产配合审查。
接着,诱导周女士隔离,切断她与外界的联系。为防止她向他人求证,诈骗分子要求她购买新手机卡单独联系,下载名为“安全防护”实则是木马程序的APP,此APP会屏蔽所有来电。还警告她案件涉密,向任何人透露将立即收监。
最后,操控周女士取现,规避银行风控。以“资金公证”为由,指令她分拆取款,前往多家银行网点提取现金,每次不超过5万元;部分资金用于购买投资金条,声称这样可以避免账户冻结;并让她将20万元现金装入文件袋,通过跑腿平台下单,备注“送检察院档案”,指定送至地铁站寄存柜,再把取件码发送给诈骗分子。
好在当周女士在第三家银行要求取现时,银行系统识别其账户短时间内发生多笔跨行大额取现,触发“高危交易预警”,自动冻结账户。柜员发现她在通话中反复提及“安全账户”“保密”等关键词,及时报警。民警接到银行预警后5分钟到场,当场揭穿了这场骗局。
二、案例分析
冒充权威身份。诈骗分子常常冒充公检法或政府机关,伪造逮捕令、协查通知等法律文书,用改号软件伪装成110或官方电话,以追究刑事责任相威胁,增强可信度。
特定交易要求。以资金审查、资产证明等理由,要求受害人提取现金或购买黄金,拒绝银行转账,而是指定通过跑腿、快递、网约车等方式交付财物,以此规避银行风控拦截。
切断外界联系。强迫受害人保密,要求下载伪装成安全防护软件的木马程序,屏蔽来电和短信,还威胁案件涉密,阻止受害人告知亲友或银行工作人员。
三、风险提示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隐蔽性和迷惑性极强。大家务必提高警惕,牢记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也不会要求群众向所谓“安全账户”转账。遇到可疑情况,一定要多方核实,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