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在宣纸上蔓延,形似山水而非山水,形似佛像又无五官,传统的水墨在青年艺术家张三风的笔下完成了一场寂静的革命。
一九八四年生于开封的张三风,原名张留军,毕业于河南大学。自幼随爷爷在村中画画,展现出超年龄的天赋,后曾去参军,但他依旧厌倦循规蹈矩的生活。自2008年开始问道游历山野、考察散落民间的古村庙宇与壁画石窟,如今张三风这个名字,已成为当代水墨领域无法忽视的名字。
他的《非相》系列作品,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取自大自然中的大气为意象,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意蕴融入作品的结构经营与描绘笔调之中。
他不建立门派,不标榜主义,他从没想过超过哪位古今大家,只以“超越突破自我”为目标,默默耕耘着他的“无相”世界,正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悄然改写中国当代水墨的历史。
“无相”之美,混沌之境
张三风的作品核心在于“无相”。他的画作挣脱了传统水墨对具体物象的依赖,进入了一个更为深邃的精神层面。“无相”概念源于佛学,指脱离一切外在形相和内在执着的状态。
在他的《无相》系列中,你看不到清晰的形象,却能感受到强烈的氛围感和情绪感。画面通过细腻的墨色层次、绘画肌理和整体色调,构筑出浑厚大度、气息氤氲的景象。
这些作品反复渲染叠加来营造层次丰富、空茫浩渺的视觉感受。画面中的色点或墨点既形成了独特的肌理,也仿佛具有呼吸感,赋予了画面内在的能量和动感。
传统根脉,当代表达
张三风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水墨的意蕴,另一方面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他使用丙烯等现代材料结合传统水墨精神进行创作,在布面上展现水墨的无限可能性。
他曾在洛阳白马寺举办《非相》張三風作品展,在开封大相国寺举办《非相-张三风佛教绘画展》。
展览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当古老的寺庙遇见当代水墨,当佛家智慧碰撞现代艺术思维,张三风的《非相》系列展览掀起了一场静默的美学革命。
一方面,张三风的作品得到了传统佛教艺术研究者的认可,他们认为张三风的作品深刻理解了佛教文化的内核,并以恰当的艺术形式进行了表达。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评论家也对张三风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作品成功地将传统佛教艺术元素与当代艺术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当代艺术气息的作品。
艺术之旅,心灵修行
张三风的艺术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喜游历山野、考察遗散民间的古村庙宇、壁画石窟。这种经历使他更注重从大自然和古代艺术遗存中汲取灵感和进行内心的修炼。
他的创作,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个人修行与艺术体悟的视觉日记。多年?来,他察石窟、观造像,纵情领略旷野风物。这些体验都融入了他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张三风的美学在于“动中之寂”,故这些画是他的俨然坐下,亦是他的离枝飞起。画中诸佛、诸菩萨舍离种种分别,运气铿锵、用线酣畅,墨色荡开之处、一片灵光浮溢。
墨相心造,开创先河
张三风开创了“墨相心造”的独特艺术理念,这是中国书画圈前所未有的概念。它强调的是笔墨之相由心而生,心无所住,相无所定的艺术创作观。
“墨相心造”超越了传统的笔墨技法,进入了更为本源的艺术创造层面。它不追求对外在物象的摹写,也不局限于抽象形式的表达,而是直指心源,让笔墨随心灵自由流淌。
这种创作理念使得他的作品保持了传统水墨的精神性,同时又具备了当代艺术的表现力。他的作品邀请观者在凝视中让灵魂自行游走,体会画中的祥和和宁静,这便是“空”的境界——空而生气,气乃万物之源。
张三风的画作在国内外多次展出,更悄然影响着新一代水墨艺术家的创作方向。
张三风的作品提醒这个时代,真正的革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深入传统核心后,带着灵魂深处的领悟重返现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