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低价商品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常见手段,却也被不法分子盯上,衍生出新型诈骗套路。近日,北京市反诈中心发布预警,市民张先生因在直播间购买1元流量卡,最终被骗3.5万元,类似案例短时间内已发生多起。作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马上消费金融结合此真实案例,梳理诈骗逻辑,为公众科普防范要点,守护财产安全。
2025年8月,市民张先生在刷短视频时,被某直播间“1元低价流量卡”的宣传吸引,当即点击链接下单。两天后,张先生收到快递,里面是一张附带激活二维码的流量卡。
扫描二维码后,张先生进入一个网页,页面内的“客服”告知,流量卡激活需完成“刷广告任务”,且刷广告可额外赚取返利。“既能用便宜流量,还能赚钱”,张先生随即答应。起初,每刷10个广告并提交截图,“客服”便会兑现小额返利,让张先生逐渐放下戒心。
很快,“客服”开始诱导升级:“普通用户刷1个广告赚2.1元,花30元升级中级用户,每个广告能赚3.8元,刷10个就能回本。”心动的张先生转账30元,也顺利收到了更高返利。紧接着,“客服”又以“升级高级用户返利更高”为由,让张先生支付502元购买“广告币”为直播间投流;后续再以“操作失误需修复数据”“解锁更高收益权限”等名义,不断要求转账。
直到累计转账4600元后,“客服”提出需再转上万元才能继续,张先生才发现自己已投入3.5万元,且此前承诺的返利仅为平台内无法提现的数字,流量卡也始终未能激活。意识到被骗的张先生立即报警。
拆解“低价流量卡”诈骗的套路
首先,诈骗分子利用直播间、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优势,以“1元流量卡”“9.9元无限流量”等超低价商品为诱饵,瞄准追求实惠的消费者。这类商品价格极低,且“流量刚需”贴合日常需求,让消费者容易忽略潜在风险。
然后,诈骗分子通过快递寄送附带激活二维码的流量卡,利用“激活商品需扫码”的常规认知,引导消费者进入涉诈网页或下载涉诈APP。此时,消费者已脱离正规平台监管,与诈骗分子建立直接联系,为后续诱导转账埋下隐患。
更为关键的是,诈骗分子初期通过小额、及时的返利,让消费者产生“任务真实、能赚钱”的错觉,逐渐放松警惕。这种“先给甜头”的策略,本质是利用心理惯性降低后续转账的抵触感,目的是让受害者在信任后投入更多资金。
最后,在建立信任后,诈骗分子以“升级权限”“修复故障”“解锁收益”等名义,逐步提高转账金额,从几十元的“小额升级费”,到数千元、上万元的“数据修复费”,不断突破受害者的资金底线。当受害者意识到异常时,往往已投入大量资金,陷入“想追回损失继续转账”的恶性循环。
四招防范“直播低价商品”类诈骗
为此,马上消费金融特别为大家梳理了防范此类诈骗的技巧。
第一,警惕“超低价刚需品”,理性判断性价比。
面对“1元流量卡”“低价无限流量”等远超正常市场价格的商品,需多一分警惕——正规运营商的流量卡定价有成本底线,过度低价背后往往藏有陷阱,避免因贪便宜落入圈套。
第二,激活商品不脱离官方渠道,拒绝访问陌生链接或APP。
正规平台购买的流量卡、电话卡,激活流程均在运营商官方APP、官网或线下营业厅完成,不会要求扫描商品附带的陌生二维码,更不会引导进入非官方网页或下载未知APP。如若遇到“需扫码激活”的商品,建议先通过品牌官方客服核实流程。
第三,对“任务返利”说不,不被“赚钱”诱惑。
无论是“刷广告赚钱激活商品”,还是“做任务返佣金”,本质都是诈骗分子的诱导手段。正规商品销售不会将“激活”与“赚钱任务”绑定,任何要求“先转账再返利”“升级后高收益”的承诺,都可能是骗局。
第四,保留证据及时止损,遇骗第一时间报警。
若不慎进入诈骗流程,发现转账后无法提现、商品无法激活,或对方以各种名义继续要求转账,需立即停止操作,保存好转账记录、聊天截图、商品订单等证据,第一时间报警,同时联系购买平台投诉涉事商家,也可通过金融机构客服、反诈中心咨询,获取专业应对建议。
马上消费金融再次温馨提示,当前诈骗分子频繁利用直播、电商平台翻新套路,核心都是“以低价引流、脱离平台操作、诱导转账”。公众在日常消费或办理金融业务时,需始终牢记“不脱离官方渠道、不轻易转账、不相信高收益”,通过正规途径获取商品和服务,共同构筑反诈安全防线。
案例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