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观副中心》是一档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动态的栏目,瞻胜传播创始合伙人、资深媒体人庞瑞通过深入观察与专业解读,为观众呈现副中心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亮点与特色。本期节目聚焦的话题是副中心“两区”建设五周年:5年前,“两区”建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启动;5年过去,副中心开放能级全面提升,制度创新成效显著,区域面貌焕然一新。
“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是从产业开放角度而言,聚焦服务业重点行业;而“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从园区开放角度而言,创新政策可在自贸试验区内试点先行。“两区”不是简单并列,而是一张纵横坐标:纵轴的产业开放把服务业准入的门再开大,横轴的园区开放把制度创新的切入点做更深,两者在通州交汇成政策象限。
为了把这幅蓝图变成施工图,通州区成立了“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运河商务区管委会;随后,组建顾问委员会、业界理事委员会,并在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设立境外招商联络站,政府、智库、市场、国际网络同频共振,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落地有声。
成果首先体现在制度创新上。五年来,副中心累计形成 80 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 7 项入选国家级“两区”案例、12 项入选市级“两区”案例,数量稳居全市第一梯队。2024 年,全国首个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首批股权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同时在通州破冰,之后成立运河基石慈善信托,我国不动产及股权信托登记制度由此迈出里程碑式一步。
项目落地同样跑出加速度。截至今年上半年,“两区”项目库累计入库3026个项目,已落地1987个,落地率 65.7%;上田八木、IDC咨询、安耐德私募、渤海租赁等头部外资机构相继落户,工、农、中、建、邮储等金融机构加速集结。
外资增长曲线更为陡峭:2021—2024 年,通州组团新设外资企业年均增速 10.4%,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 27%,以仅占全区1.12%的面积贡献了24%的新外企和32.5%的实际使用外资,小面积高产出成为鲜明注脚。
数字之外,三个被反复擦亮的自贸品牌(“绿色自贸”、“创意自贸”、“协同自贸”)让副中心的开放故事更加立体:
“绿色自贸”引入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全国唯一的绿色价格认证研究中心等三大国家级绿色示范平台,全国第一笔“碳e贷”、第一笔CCER质押贷款、北京首支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相继在此诞生;副中心还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环境社会治理(ESG)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率先探索绿色成本核算与价格机制。
“创意自贸”落地了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北京时装周、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等品牌活动轮番上演,已集聚3000余家设计与城市科技类企业;全市首个区域时尚产业专项方案正式发布,为区域时尚产业描绘了首张路线图。
“协同自贸”让政务服务跨越省界,已咨询办理跨省通办业务3.4万余件,企业跨省迁移税务办理时长从20天压缩到1小时,“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成为常态。
营商环境也在悄悄刷新界面。市级308项权限下放,副中心实现“一条龙”办理;全国首个智能终端自助政务大厅365天不打烊;“运河英才计划”把补贴、人才公寓、落户一站配齐;产业基金、REITs、绿色信贷组成全周期金融工具包——在这里,“审批”被重新定义成“陪伴”。
五年,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两区”建设是一段不短的时间;对承载千年历史的通州,则是新篇章的第一笔。制度创新、产业集聚、绿色示范、创意赋能、协同开放,这些关键词共同描绘通州面向下一个时代的蓝图:让这片土地更好承载人们的安居乐业,也让产业的蓬勃不息成为时代最动听的背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