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央视《法治在线》报道了金融行业中的反催收、逃废债现象:某不法分子冒充法务机构,在社交平台以讲解、课堂等形式引流,并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大病证明等),“帮助”客户逃废债以收取报酬,最终该不法分子和其团伙被警方抓获。
近年来,网贷行业快速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但大量金融黑灰产出于牟利目的,在网络平台渲染不还钱有理、催收有罪,污名化催收行业,严重影响了借款人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信任和金融秩序。
央视《法治在线》提到:在某社交平台上查询发现,“欠的先别还了”话题有4415万多篇笔记;“欠钱超过3年就不用还了吗”话题有106万多篇笔记。
零壹智库近期发布的《“暴力催收”观察报告》显示:恶意催收是金融消费者投诉的绝对“重灾区”。2024年以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暴力催收”相关的投诉量已超过50万笔,美团借钱“暴力催收”占比83.9%,京东借钱(以京东白条、京东金条等为主)“暴力催收”占到76.7%。支付宝借钱(以借呗、花呗分期、网商贷等为主)“暴力催收”占比相对适中,略高于50%。
2025年上半年黑猫投诉平台催收类投诉总量及其占比
《“暴力催收”观察报告》同时指出:大量被冠以“暴力催收”的投诉经查证后并不属实,这导致了双重困境:真正的暴力催收受害者维权无门,而合规催收却被污名化、正常债权主张受阻。
事实上,催收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在署名文章《避免掉入债务重组陷阱》提到:催收本质上是在债务履行过程中,债权人或其委托方为保障债权实现,依法向债务人发出履约提醒的行为。合法催收则是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的正当债务追索活动。
合规催收保障着金融安全,其能够及时清理违约债务,确保信贷资金的有效流转和风险可控。若没有这道安全阀,最终可能导致信贷收缩或利息升高,让真正需要资金的用户被拒之门外。
借款人正确看待合规催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理性借贷,维护自己财产和信用安全。一旦发生逾期,积极同平台或官方渠道进行债务协商,避免落入债务重组机构陷阱,加重财务负担。
而在大量虚假投诉降低后,真正遭遇暴力催收的借款人能够在第三方投诉平台发出声量,制约违规平台。合规平台则降低了大量的客诉成本,能把更多资源投入到客服服务中,实现降本降息,如此,整个网贷行业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更好的发挥支撑消费和实体生意的作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