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5年“第五届中国白茶大会·政和白茶宣传推广周”活动成功举办,产自闽北茶山的政和白茶吸引了众多中央媒体的关注,也让更多茶客领略到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魅力。自2024年8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名单”以来,政和县立足生产端、消费端和流通端精准施策,深入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实践,持续让这片“金叶子”焕发出新的活力。
政和白茶产区鸟瞰图
图源:政和白茶
强化保护意识,推动国字号标准更新
走进政和铁山镇的生态茶园,每株茶树旁都立着专属“身份证”——二维码溯源标签。这是政和县构建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加强生产端保护强化的缩影。按照《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联合保护工作方案》规划,当地创新建立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重点联系机制,从全县茶企中优选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纳入首批“保护联系单位库”。入库企业不仅能享受“一对一”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辅导,在技改项目申报、品牌推广资金上也有优先支持。到2026年底,该库企业数量将扩充至30家,逐步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保护格局。
在标准建设上,政和白茶正迎来新的里程碑突破。今年4月,《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政和白茶》国家标准修订送审稿研讨会召开,近十位茶叶领域专家围绕“感官指标优化”“工艺标准细化”等议题展开研讨。目前,该标准已完成全国范围的意见征集,有望在今年内正式发布。新修订标准将进一步凸显政和白茶“毫香显、滋味醇”的独特风味,为产业发展立起“硬标尺”。
《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政和白茶》国家标准修订送审稿研讨会资料图
图源:政和白茶
加强保护宣传力度,擦亮“白茶之乡”金字招牌
政和县围绕政和白茶品牌建设持续发力,不断加强保护宣传力度。近年来,当地组织编撰了《政和茶史》《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等茶文化系列丛书,联合央视拍摄政和白茶民俗文化《端午寻香》特别节目,完成申报“政和白茶宴”等市级非遗项目,连续举办中国白茶大会、政和白茶开茶节、藏茶节、斗茶赛等茶事活动,累计打造15个“茶竹展示空间”。此外,当地创新实践“茶竹旅”三产融合宣传,开发多条文旅打卡推荐线路,让消费者身临其境“白茶魅力”。政和县以茶为媒、以文旅为业,推出“茶史探秘”“非遗手作”等沉浸式文旅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人数达449.42万人次,助力“中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政和白茶地理标志品牌规范相关工作。截至2025年6月,县内SC认证生产茶企169家,累计申请使用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135家。为严防“李鬼”扰乱市场,每一枚政和白茶地理标志标识都搭载区块链溯源技术,通过扫码即可查看茶园位置、采摘时间、检测报告等全链条信息,消费者快速辨别真伪,确保每一杯政和白茶的正宗与品质,有助于坚定消费信心和提升品牌美誉度。政和连续跻身“中国茶业百强县”,擦亮了“白茶之乡”的金字招牌。
创新保护格局,构建平台化流通体系
在中国白茶城的智能仓储中心,恒温恒湿系统的数字化环境可储存2500吨茶叶,中心目前精准调控着1040吨年份白茶。这座集展示交易、金融服务、万花体验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平台,已成为政和白茶走向世界的“中转站”。每年交易额约2亿元。
“中国白茶城”外景图
图源:政和白茶
巨量的政和白茶产品如潮水般涌向全球各地,监管“利剑”同步出鞘。2024年县市场监管局在辖区内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专项执法行动出动检查人员63人次、检查经营主体30余家,授权主体7家,指导经营主体规范使用地理标志2家。自统一换标以来,查处涉茶生产企业、销售主体的违法行为累计21起,罚没金额共8.71万元。下一步县市场监管局将联合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开展“护标行动”,重点打击假冒地理标志产品行为。
此外,借势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消费潮流,政和县积极推动政和白茶线上销售平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通过完善保护规则和规范工作规则,引导支持电商平台经营者设立地理标志及知识产权投诉的受理、调解机构,指导搭建线上交易平台,举办直播带货活动,拓宽销售渠道,让政和白茶走出深山,走进千城万户。2021年以来当地开展了政和县数字经济产业培训班、政和县巾帼电商培训班、跨境电商培训等28期电商人才培训,培训2600多人次,孵化本土直播带货主播60人,如网红主播田螺姑娘粉丝21万、一位茶匠粉丝5.2万、大江说茶粉丝4.5万。
在生产端、消费端和流通端的一系列有力举措,为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的实施成效奠定了基础。如今,政和白茶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政和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未来,政和县将持续深化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推动政和白茶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让这张“地标+”白茶品牌名片更加闪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