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向来惹人喜爱。
烟花三月,孟浩然下扬州;如风三月,晏殊牵人情。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会吟唱同样的词曲:三月的烟雨,飘摇的南方……还有那,大理三月好风光。
农历三月半,苍山映朝阳,洱海晨雾散,顺着大理古城石板路一路向西往赛马场,尽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景象。
4月12日,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在赛马场启幕,这场跨越千年时光的民族“双十一”,于苍洱之间准时开市。
儿时就赶的街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三月街民族节。
白族阿妈的竹筐里,喜洲粑粑的红糖香与藏族客商的酥油茶气息交织成网;傈僳族汉子肩上的怒江草果,撞响傣家少女筒裙的银饰,叮咚声惊飞了瓦檐下的春燕——这一场景既是千年前的昨日,也是千年后的今日。
一千年太久,若只问今朝,几乎所有当地人会告诉你,自打他们有记忆起,就开始赶三月街了。
“小时候我们上舞台表演,脸画了红扑扑的。”“爸爸妈妈带我坐公交车赶街,车厢挤了人都不会晃。”“以前我妈妈看我表演,今年她退休了来跳舞。”“三月街就三件事,赛马、唱歌、做买卖!”
赛马,说的是三月街期间进行的赛马大会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马蹄声起,黄沙漫天,在湛蓝澄澈的大理,大概也只有这几天才会见到这般模糊弥漫。
唱歌,说的是三月街对歌。大青树下就是对歌台,盛装登台的男女老少,手抚三弦、口唱乡音,将即兴填词的智慧与情思娓娓道来。
做买卖,说的是三月街上热闹非凡的生意。雕梅娘子舀醴泉的手腕转三转,乳扇在炭火上蜷成云朵的弧度,有人抓一把三七竟说闻到了花香,还有老外专门找到黄焖鸡大集惊呼“Yummy”。
古时就赶的街
此情此景恰如彼时彼刻。
集会于此,是南诏时期,僧人们在苍山麓讲经,马帮贸易;也是当今,白子白女当东道主迎接八方来客,让大理“流量”变为“留量”的历史新定义。
三月街可追溯至唐代永徽年间,1300多年前,其就已是一个物资交易与文化交流的综合性盛会。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南诏王异牟寻与唐朝使臣在点苍山会盟,确立臣属关系。此后,三月十五被定为民众集会日,三月街从民间宗教活动升华为国家统一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此城商人多携宝石、麝香至哈剌章”,各国客商沿马帮古道相聚于此。至明代,《徐霞客游记》记载:“环错纷纭,千骑交集,十三省物无不至”,三月街有了固定规模,形成“一街赶千年”的稳定传统。
“大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贸与文化的延续比风貌传承更重要。”早些时候记者采访,曾在大理市文管所工作的杨利清老先生说,每年三月,各族群众相约至此,商品横跨横断山脉,串联洋流与雪峰。
于是,始终“活着”的三月街,也在千年的延续中,渐渐演变出了一种“混搭感”:崇圣寺出土的千年金翅鸟纹样印在了手机壳上,古老的朱古拉豆子在咖啡机里哼着《小河淌水》的调子,广东梅州和美国德州的一对朋友一起品尝白家三道茶,而洞经古乐一响,直播间瞬间涌入了上万人……
旅居于此,既是从前,也是现在。
永远要赶的街
电影《五朵金花》讲了阿鹏与金花在三月街上相遇并情定终生的浪漫故事,蜚声海内外。不过,会在三月街上邂逅的却不只他们。
大理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跨喜马拉雅与中南半岛贸易的中转站,四面八方的人都会来“赶街”。如今,三月街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行走在其间,叫卖声不再局限于街头,电商平台的引入,让三月街的商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商家们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将大理的特色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扎染、木雕不再是眼中物,也成了手中礼,游客们亲手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扎染作品,历史在延续,文化在传递。
藏族商人扎西将牦牛肉干分给各族摊主,换来小粒咖啡与苍山冰箱贴;盖碗上残留的茶渣,是哈尼茶商留下的来年之约;床单厂艺术家的吉他盒里,塞满了各个民族的绣片……
“希望每个人有机会都能来大理,感受一下本地文化。”从俄罗斯远道而来的赵家鹏身穿白家褂子、操着流利的普通话。已经在大理待了两年的孟加拉国留学生米莫俨然一副“东道主”的样子:“如果你来大理,我们正等着招待你。”法国多维尔市市长费利佩·奥吉尔来到赛马场观赛,表示多维尔是法国赛马产业的核心城市,拥有国际赛事级的赛马场,未来双方将在多方面共同探索合作模式……而刚刚参加完2025年三月街民族街开幕式表演的74岁苏阿奶,则用最地道的白族话,说自己已经赶街七十几年了,并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邀请:“非常喜欢朋友来,非常欢迎大家”。
所以,什么是三月街?为何赶千年?一年一度的相遇,五湖四海的相融,千年不变的相逢。这是一场穿经越纬、纵贯古今的聚会,从未散场,只是换了酒盏。是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但见,当暮色浸透苍山群峰,晚霞抹上洱海颜容,达达的马蹄隐入夜空,赶街的人不散、曲亦未终。
策划:浦美玲
撰文:赵家琦 李星佺
编辑:杨吉娟 曹路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