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孕育了璀璨的中原文明,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从鄂豫皖苏区的烽火硝烟到红旗渠的艰苦奋斗,从焦裕禄精神的熠熠生辉到大别山的红旗不倒,河南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同一座座精神丰碑,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信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课程开发中的价值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课程开发中具有多维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筑牢青年信仰之基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1]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例如,大别山精神主要指党领导人民在大别山地区进行革命斗争所形成的坚韧忠诚的理想信念、胸怀全局的无私品格、朴诚为民的革命本色、不胜不休的顽强作风。[2]高校通过课程开发,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历史文化传承价值:传承地域文化基因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1]高校开发相关课程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和河南在其中的重要地位。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课程开发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河南地域文化,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三)文化创新价值:激发创意与产业融合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革命先辈在艰难环境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将其融入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突破、积极创新。高校课程开发以河南红色文化为素材,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红色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创新。
(四)实践育人价值:从课堂到社会的延伸
高校的红色文化课程开发可以利用河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调研红色文化,学生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课程开发中的具体路径
基于上述价值,将河南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课程开发,以下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路径。
(一)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筑牢育人根基
1.重要定位:红色文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
河南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富矿”。高校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可以利用情境创设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情境创设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讲述真实故事、设置问题情境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实践体验通过参观红色场馆、角色扮演、红色文化创作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2.分层目标:知识、能力与价值的有机融合
在知识层面上,课程内容设计应系统梳理河南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对河南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有清晰的认知,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在能力层面上,课程开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调研、思辨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红色遗址开展调查,参与红色文化创新传播项目。在价值层面上,课程开发应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红旗渠精神中感悟艰苦奋斗的力量,从大别山精神中体会忠诚与担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二)构建多维度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全方位育人
1.基础理论课程:筑牢知识根基
高校可以开设“河南红色文化概论”“中原革命史”等通识课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还能够让学生通过系统掌握河南红色文化的全貌,为后续的专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专题选修课程:聚焦细分主题,深化专业认知
高校应开设一系列专题选修课程,聚焦细分主题,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开设“红旗渠精神与当代价值”课程,通过实地考察红旗渠、采访红旗渠建设者后代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红旗渠精神背后的人文内涵和时代意义。这些专题选修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还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河南红色文化的机会,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河南红色文化的认知。
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强化实践体验,提升育人实效
实践教学是红色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河南丰富的红色遗址资源,如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等,设计高校红色研学路线、开展高校志愿服务项目、促进红色文化成果的转化与创新是高校构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创新教学模式:科技赋能,提升课程吸引力与感染力
1.数字赋能课程:让课堂“活”起来
当前,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赋能课程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激烈战斗、红旗渠建设的艰苦场景等,开发虚拟展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震撼与感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建设线上平台和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打造河南红色文化慕课,扩大河南红色文化课程的影响力。
2.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课程开发可以联合文学、艺术设计、旅游管理、数字媒体等多学科专业,共同打造跨学科课程。例如,与文学专业合作,开设河南红色文学创作与赏析课程,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解读红色经典作品;与旅游管理专业合作,设计红色旅游线路规划课程,培养学生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的实践能力,通过红色旅游、文化创意等方式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等。跨学科融合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
3.案例教学:以典型事迹为切入点,探讨传承路径
河南红色文化中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革命人物和典型事迹,如焦裕禄精神、任长霞事迹等。这些案例不仅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课程教学的生动素材。案例教学不仅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
4.教材编写:打造高质量的校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包
高质量的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教材编写中,高校应结合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打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四)整合资源协同开发:多方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1.校地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
高校应积极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地方红色场馆、革命老区政府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红色文化实践基地。通过合作,高校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还能争取到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校地合作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为红色文化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学术支撑:依托高校平台,开展红色文化研究
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原历史文化研究院等平台的作用,开展红色文化学术研究。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等形式,深入挖掘河南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为课程开发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学术研究不仅提升了课程的学术水平,还为红色文化课程的持续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3.社会联动: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增强课程感染力
红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高校应积极邀请革命后代、红色讲解员、文化学者等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通过社会联动,高校能够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高质量的河南红色文化课程,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课程开发中具有多维度的理论价值,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历史文化传承价值、文化创新价值与实践育人价值。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红色文化不仅能够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还能为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提供精神指引。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校地合作的深化,河南红色文化课程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仍需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与实践。
(作者:朱万晶、 汪荣有,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EB/OL].(2019-11-12)[2025-03-18]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田青刚.大别山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