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素质训练营“情境写作法”:用角色扮演激活孩子的表达欲
“写作太难了!”这是许多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最常发出的抱怨。他们不是不会写,而是不知道从何写起,不知道写给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写”。写作成了一种机械任务,而非一种自我表达。
针对这一问题,璐瑶妈妈创办的大咖素质训练营开发出一套创新写作方法——“情境写作法”,并巧妙结合角色扮演,帮助孩子摆脱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与创造的乐趣。本文将详细解读这种方法的教学逻辑、实施策略以及显著效果,带你深入了解如何让写作“活”起来、让孩子“写”起来。
一、为什么孩子怕写作?——缺少真实语境与表达动机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题目空泛、指令模糊、内容脱离生活,孩子们很难与作文产生情感连接。比如,“以‘那一次我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常常对题目无从下手,最终只能编一个勉强合格的故事。
大咖素质训练营深知,写作不是“从大脑里硬挤文字”,而是“从生活中自然流出思考”。因此,我们提出:孩子不是不会写,而是没有写的情境和动机。一旦他们进入一个真实或拟真的表达场景,就会像开闸的河流一样,语言自然奔涌而出。
二、“情境写作法”是什么?——重建真实交流的场域
所谓“情境写作法”,就是在教学中创造具体、真实、具有交流意义的“写作场景”,让孩子以某个特定身份、站在特定立场,在特定情境下“写”给特定的“对象”。
我们从以下四个核心元素构建情境:
身份(我是谁):是记者?历史人物?未来的自己?
对象(写给谁):是读者?母亲?政府?宠物?
目的(为何写):是表达感情?提出建议?讲述故事?
背景(在哪写):是古代?当下?科幻世界?
这样的设置,让作文从抽象任务变成一场“真实表达”,孩子们不仅知道“怎么写”,更知道“为什么写”。
三、角色扮演如何介入?——用“演”打开“写”的大门
相比直接讲授写作技巧,孩子们更容易在游戏中激发灵感。我们把角色扮演引入情境写作训练,让孩子在“演”的过程中进入角色,在“演完之后”自然产生表达欲望。
实例:写一封抗战时期的家书
步骤如下:
构建背景:老师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介绍1937年南京保卫战背景;
分派角色:每位学生随机抽签,成为战士、母亲、战地医生、通讯员等;
角色演练:小组内自由对话,还原当时情境,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情感;
情境写作:以角色身份,写一封信或一篇日记,如“致母亲的一封信”;
表达与分享:朗读作品,其他同学代入角色身份回应或提问。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写作结构,更真切体验了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温度。这种深度投入感,是传统写作训练难以提供的。
四、教学实例展示:三大高频情境设计
情境一:我是一棵树
身份:城市公园中的老榕树
写作任务:给人类写一封信,讲述你看到的城市变迁、对环境的建议
目的训练:培养拟人化表达、环保意识、议论文结构
孩子们会说:“我看着你们从孩童长大,看着这片草地变成停车场,我很难过。”语言虽简单,却动人真切。
情境二:来自未来的你
身份:2050年的“未来我”
写作任务:给现在的我写信,讲述未来世界和现在该做的准备
目的训练:培养想象力、逻辑结构和写信格式
孩子们会畅想未来的学校、科技、地球环境,从中融入成长思考与自我激励。
情境三:我是一滴水
身份:长江的一滴水
写作任务:记录你的旅行日记,从雪山到大海的见闻与所思
目的训练:培养叙事能力、地理知识整合与抒情表达
孩子写道:“我穿过重庆的喧嚣,也流过武汉的灯火,每一座城都在告诉我——人类和水一样,需要流动,也需要清澈。”
五、学生真实反馈:写作不再“苦大仇深”
实施“情境写作法”后,我们在多个训练营和合作校区进行数据跟踪与反馈:
约86%的学生表示:“写作比以前有意思多了”;
约73%的家长反馈:“孩子更愿意主动写日记、写信”;
教师普遍反映:“作文内容更有情感,语言更有画面感”;
一位五年级学生说:“以前写作文像‘填空题’,现在像‘演电视剧’;演完就想写下来,生怕忘了。”
六、结语:让写作成为孩子的“表达自由”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表达与思维建构的过程。而“情境写作法”正是从孩子的心理出发,通过角色扮演与沉浸体验,唤醒他们内在的语言动能。
璐瑶妈妈创办的大咖素质训练营始终坚持:写作不是技能训练,而是心灵唤醒。当一个孩子在扮演中感知、在情境中表达,他不仅学会了如何写作,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和如何感受这个世界。
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展更多创意情境,把写作课变成“心灵剧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与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