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考古学家出土了一尊“周公东征方鼎”的青铜鼎,鼎上有铭文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姬发在带领将士东征胜利后,用“秦饮”犒赏三军。而文中记载的秦饮,其实就是传承至今的一款老牌国酒,可以说,这是中国唯一一款有铭文记载、历史文物“作证”的名酒——西凤酒。
西凤酒经历了3000多年的无断代传承,不仅拥有历久弥新的非遗酿造技术,更在历史的传承中积淀出“清澈透明、醇香秀雅、甘润挺爽、诸味谐调、尾净悠长”的独特风味和意蕴丰富的“四香”
唯一有铭文记载的国酒 传承3000年礼乐文明
据了解,西凤酒是唯一有铭文记载的国酒,它的出现最早可追寻至周王东征的青铜铭文之上,距今至少已有3000多年(前1042+2024 )的历史。
1927年,周公东征方鼎出土,鼎内铭文记载周公远征东方,胜利之后带领大家畅饮“秦饮”庆祝,这里的秦饮就是最早的西凤酒。周代是深刻影响华夏文明的朝代,塑造民族品格的礼乐制度、重塑哲学观念的周易智慧都起源于周代。
西凤酒从诞生之初就已融入文明、传承文明。商周时代,人们将发芽的谷物称作“糵”,糵被放在容器里发酵产生液体,而后倒入酒具中,就变成了“醴”,可以想象,数千甚至上万年前,当古人类的神经被酒占据,仿佛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醴”也成为重要仪式场合中敬神行礼之物,融入礼乐的祭典。诞生于商周时期的酿造技艺,成为文明的造物并传承至今。
张骞出塞御用国酒 中华老字号待客名片
华夏文明的底色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词歌赋有“绿蚁新醅酒”的对饮之欢,“举杯邀明月”的独酌之乐,有了“江海寄余生”的旷达,“沙场秋点兵”的豪迈,有曲水流觞人生几何。
华夏文明的底色是绚丽多元的,有文人雅士的温柔风流,也有沙场将士的肆意与豪情。这些丰富的底色也沉淀在西凤酒中。
这抹底色,就是中国酒源、凤香根脉、文明之魂、幸福使者。可以说,西凤酒是八百里秦川孕育了豪气,五千年文明滋润了风骨,四千年王室雄风激荡了情怀。她历来是皇室专用酒,是民族品牌的骄傲,是中国白酒的鼻祖和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白酒品质三千年无断代传承的最巅峰代表。
丝路美酒,醇享世界。这抹底色,曾来自张骞出使西域时走过的路。西凤酒兼具浓、清两种香型之优点,风味清澈透明、醇香秀雅、甘润挺爽、诸味谐调、尾净悠长,正是这样的味觉优势,让西凤酒成为张骞出使西域所携带的“国礼”,不知曾经的西域人是否从这样味觉体验中感受到来自中原的深厚底蕴。
这抹底色,也来自孕育西凤酒的山川风物、五谷精髓,在西凤酒的“四香”中得以品见。
西凤酒在发酵和储存过程中会生成丰富的香气,即酒海木质陈香、蜜香、果香和坚果香。果香源自优质红甸子高粱在黄土泥窖中微生物发酵的精华;坚果香则出自西凤大曲在窖池发酵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香兰素和多元醇;酒海木质陈香和蜜香则主要由酒与酒海的相互作用产生,酒海用仿佛呼吸般的透气功能将自身的香气传递给酒体,孕育出愉悦甘润、醇厚悠长、回味无穷的酒海陈香。这四种香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白酒品质提升“三分酿、七分藏”的科学原理。
“16999”非遗酿造工艺 传承历史不断前行
西凤酒的酿造技艺传承3000年不曾断代,它以匠心为魂、以时光为韵、以文明为心,造就了历史的弥珍。
科学注入古老的时间轴,今天西凤酒的酿造技艺,是经过技术完善的16999老五甑非遗黄土泥窖千年工艺。
在传承古法“老五甑”“六窖工艺”的过程中,经历了8次标志性技术改进和创新,重新科学厘定了西凤酒核心工艺,形成了能够体现其工艺之复杂、时间之悠久的数字化表达体系“16999”,即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六个生产阶段(立、破、顶、圆、插、挑),九月立窖,九次发酵,九次投粮。黄土泥窖工艺和大曲工艺都是西凤酒独创,随后被传到全国各地,一缕酒香跨越时空,弥散在历史与山河中。
精细的温湿度控制,印证着先辈的智慧,现代微生物技术,保证了酒的纯净,还能创新和培养不同风味的菌种,在酿造的路上,西凤酒已经走了数千年,步履不停历久弥新。
时光流转至1952年,我国举办了第一次国家级品酒会,白酒里只评出四款名酒,西凤酒就是其中之一。而后延伸的八大、十七大,西凤酒都赫然在列,绵延三千年的卓越品质被最高等级的国家级品酒会认可,四次获得中国名酒称号,九次获得世界金奖,这是一份应得的殊荣。
西凤酒作为承载着文明的国酒,在从周代而来的3000年,用古老的智慧沉淀华夏民族所有的情感。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将继续肩负承载国酒文化的使命,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