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与一座城市之间最契合的关系,莫过于相依赋能、彼此成就,正如微软之于硅谷、华为之于深圳。华联瓷业与瓷都醴陵,同样相互辉映。醴陵瓷业目前已可追溯至千年前的五代时期,历史浮浮沉沉,一炉窑火在时间的大江大河中摇曳。1915年远渡重洋名震海外,新中国成立后的无尽荣光,到如今已全面实现现代工业化生产。
今年9月,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迎来30岁生日。这三十年,华联瓷业经历了由集体企业到股份制企业的华美蜕变;这三十年,华联瓷业迈出了打开海外市场的第一步,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出口日用陶瓷生产商,也引领着山水古城、千年产业主动走向世界;华联也用三十年的时间,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华联三十年奋斗史,浓缩着近三十年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辉煌历程。作为掌舵人,华联瓷业董事长许君奇始终站在行业的前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力,引领着醴陵陶瓷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就在刚刚闭幕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许君奇再次当选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一个“种花人”,如何做好一项产品?
华联的前身是醴陵嘉树陶瓷厂,一家生产粗陶的乡镇企业。
(嘉树陶瓷厂老厂房)
1987年,还是一名技术工人的许君奇在参加广交会时,无意中在一个美国客商手中得到几个炻瓷样品。当时中国南方地区基本没有见过这种陶瓷。它釉面色彩丰富、材质更为坚硬、耐热性强,加上醴陵白瓷产业日渐萎靡。敏锐的洞察力让许君奇意识到,适应机械洗涤的厚胎日用炻瓷,或许是开辟新天地的关键所在。回到醴陵后,许君奇大胆向厂领导提出“转产炻瓷”的想法,并果断承担了转产重任。此时,国内日用炻瓷产品的研发,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参考,从“零”开始,照葫芦画瓢,自然难得要领,只能陷入困顿。
许君奇没有气馁,他一边请求省陶瓷研究所专家指导,一边在科研伙伴的支持配合下,从瓷泥、模具、釉色等一道道工序着手,对工艺、配方逐个进行攻关。最终,经过上千次反复试验,砸坏近百吨废瓷,制造出了合格的日用炻瓷产品。“炻瓷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助力。”作为华联的特色产品之一,许君奇认为,高温白瓷向中温颜色釉炻瓷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炻瓷产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当时市场供不应求。”从嘉树陶瓷厂走出的老华联人石曙光说,他们是醴陵第一家做炻瓷的企业,后来华联也因为炻瓷订单的带动,迈入发展快车道。1988年3月,许君奇研制的炻瓷系列产品通过湖南省科委鉴定,获得“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奖,嘉树陶瓷厂因为转产炻瓷,更名为嘉树炻瓷厂。许君奇至今仍被亲切地称呼为炻瓷的“种花人”,他种下的花也并非“一枝独秀”。
如今,以醴陵嘉树镇为代表,炻瓷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百花齐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被称为“中国炻瓷之乡”的嘉树镇总人口约2.5万人,其中,炻瓷产业从业人员逾8000人,拥有20多家规模以上炻瓷特色企业,炻瓷产业创造全镇每年8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
一群“泥腿子”,如何做优一个企业?
华联的征程始于1994年。这一年,28岁的许君奇众望所归,接过当时的嘉树炻瓷厂厂长的接力棒。
(1994年,许君奇出任嘉树炻瓷厂厂长)
尽管因炻瓷打开了市场,但乡镇企业面临的结构布局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技术装配落后等问题,让当时的许君奇意识到:时代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嘉树炻瓷厂也亟需一场变革。而要想企业大力发展必须借助东风,寻找合作伙伴才有出路!
他迎难而上,抓住机遇,说服了市、乡两级领导,拿到新华联集团投资项目。在1994年8月,这家落后的乡镇企业摇身一变,紧跟时代发展,成为醴陵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
(与外商合资成立了中外合资企业)
“我那时候取‘华瓷’这个名字是藏着一点野心的,‘华’代表中华,‘瓷’代表中国China。‘华联瓷业’就是要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走中外合资,是第一个“吃螃蟹”,但许君奇意识到,能让企业在政策优惠和规范管理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绝对是一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路。“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化为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通过股份制、董事会制的管理机制来实现企业的自主权,就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的习惯、思维和意识,这也让华联真正走向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
作为湘商代表人物之一,果敢务实的许君奇认为,企业只有“专注”才能成功。“一个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得了”,这句话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华联一路秉持的价值观。
“华联是熬出来的,当时企业基础很薄弱,许总是带着一帮只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在干,凭的就是为陶瓷发展‘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在支撑。”老华联人在回忆企业一路走来的艰辛时,非常动情地说。
合资后,华联生产线由4条发展到19条,生产能力提高了18倍。改革就像一场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的巨大能量推动华联加速发展。1994年底,华联拿到了出口贸易的命脉——自营出口权,开始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1996年,许君奇第一次带着自家生产的炻瓷产品亮相广交会,连一个独立展位也没有。他花“高价”买下了4.5平方米的半个展位,积极与客户沟通,了解市场的需求。仅有半个展位的华联炻瓷,在那届广交会上一炮而红,一举拿下了上百万美金的订单。在其他企业还在跟外贸公司做代工时,华联则凭借自营出口权与国外客户建立直接合作关系,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我们一般从8月上旬开始准备秋季广交会的展品,我记得有一年,所有参展前达不到展出标准的样品,基本上全部毁掉。还有一次,一个要求薄的器型打样的时候被我做厚了,许总直接将样品摔到我脚下。”红官窑酒器事业部负责人回忆说。
“一开始就符合”是华联不变的质量要求。在生产和设计过程中,华联秉持着“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打磨出一件件客户认可、用户喜爱的产品,逐渐在被誉为“中国第一展”“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的广交会上崭露头角,拿下多个国际订单,实现内销转出口的“走出去”发展战略,也改变了中国日用陶瓷的低端形象,进入了欧美中高端市场。
(华联瓷业参加第136届广交会)
就在前不久闭幕的第136届广交会第二期,华联已经成为拥有27个展位、243平方米面积的“常驻嘉宾”。通过不断深入色釉陶瓷的技术研究,华联掌握了其发色原理、结晶原理、窑变原理,成为国际色釉陶瓷界的领导性品牌,华联瓷业的颜色釉陶瓷也成为历届广交会的风向标。
从1994年合资进行体制改革,到2000年突破1亿元的销售;从2000年进行第二次体制改革,到2002年突破两个亿,2006年突破4个亿。2023年,华联总资产达19.97亿元,销售收入14.07亿元,日用陶瓷出口规模连续14年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第一。
卓越的外贸业绩,让华联一举将国内众多日用陶瓷企业远远甩在身后。
一个“实干家”,如何做强一个行业?
普通企业往往被行业改变,而杰出企业却在悄悄改变行业。
“打造中国陶瓷品牌,复兴中国陶瓷产业”,一直是许君奇的一个梦想。“2000年以后,醴陵的陶瓷产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更多靠日用陶瓷生产撑起来,日用陶瓷就是靠炻瓷。”“颜色釉炻瓷就是醴陵的名片,让整个城市有了新的印记。”老华联人石曙光和现任红官窑瓷业总经理欧阳黄俊有着共同的心声。
在得到国际市场认可,且炻瓷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后,华联开始慢慢带动醴陵其他企业一起生产炻瓷。许君奇深知,只有大家都感受到了炻瓷带来的商机,参与市场竞争,炻瓷才能真正发展壮大。于是,醴陵炻瓷生产企业规模日渐扩大,逐步形成了以色釉炻瓷为主的产业集群。
“华联的业务很忙,有时候生产方面也有压力,但华联这几年还是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发展。比如银和瓷业这几年跟华联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结合华联的品牌优势,发展得非常快。”省陶瓷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张海涛在谈到华联时,直言被许君奇的大格局所打动。
2008年到2009年,华联先后收购红官窑瓷业、群力股权、醴陵电瓷厂,成立“红官窑”和“华联火炬”品牌,进军釉下五彩瓷和工业电瓷电器行业。“它的固定资产有价值,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我看到的是这两个品牌背后的无形资产。”许君奇说。
此后,华联还与“蓝思科技”合资成立“蓝思华联”,进军精密陶瓷新材料产业;与“亿嘉致远”合资成立“华联亿嘉”,开始在互联网领域探索。在许君奇看来:搞市场经济,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味死守,势必被淘汰。
头顶光环的华联,不断接到国际知名企业的订单,与宜家、沃尔玛、星巴克等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但大量使用人工作业的生产线品控难、损耗高、毛利低,已无法适应产能的极速扩张。2017年,许君奇决定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改革当然难免阵痛,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少不了被蟹钳夹疼。当时国内没有成套陶瓷智能生产设备,国外400多万一条智能化设备的生产价格让许君奇内心大为震撼,且其它零部件更贵,设备维修、更换也非常麻烦。敢闯敢试的许君奇没有怯步。在他看来,别人没有做或不敢做的事,一旦去做了,或是先一步做,那就是成功。
经过周密的考察,华联与国内的科达制造达成合作,集所有资源于一体,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之下,不断地试验、调整、再试验,2018年5月,“等静压自动化生产线”在华联玉祥一厂正式投入生产。这是中国第一条采用全国产设备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开启了国产设备陶瓷智能生产制造的先河。创新的等静压成型生产线,将工序由30多项减少到7项,减少近50%的劳动力,提升15%以上的产品合格率,快速实现了“降本增效”。
(玉祥自动化生产线)
率先开发颜色釉炻瓷,开创醴陵陶瓷新时代;率先实现煤改气,引进光伏发电,引领行业进入清洁能源时代;率先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引领行业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华联的努力,改变了人们对陶瓷行业生产效率低、环保压力大的认知,为行业争取到了喘息和转型升级的时间,也为醴陵陶瓷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近几年,醴陵相继发布《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关于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等政策,财政更是拿出近4000万元支持陶瓷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先后引进安装1000余台陶瓷智能生产设备。目前,醴陵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超过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位居前列。
(华联现阶段车间现场图)
几年后,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逐步推进,人们才看到许君奇的“雄心”,也最终让华联争取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话语权。
一个陶瓷厂,如何做活一方经济?
“我很幸运,也很感恩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给到了怀揣梦想的机会,有梦想就有未来。华联瓷业就是改革开放,是这个时代促成的奇迹。”在许君奇看来,是改革开放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了最好的平台,也让华联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许君奇没有辜负这一历史机遇。
眼看无数人在互联网、房地产行业堆金叠玉,许君奇却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实业,带领华联从一个乡镇小厂发展成为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领军企业,实现了“从一捧土到一个碗”的全产业链发展。
所有坚守,因为热爱。一个热爱陶瓷的人,带着一群热爱陶瓷的人,开创了一个陶瓷企业的时代。走过30年的华联专一专注,扎根实业,成为中国日用陶瓷出口技术指南和多个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参与编制《出口商品技术指南-日用陶瓷》(商务部2017年2月)《日用陶瓷安全生产规范》(QB/T 4792-2015)和《日用炻瓷》(DB43/T 604-2010)等国家或省级标准和规范文件,并相继当选为中国轻工商会陶瓷分会理事长单位、中国陶协副理事长单位、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30年走过的每一步,都值得被铭记。华联员工从435人发展到了5000余人,累计发放工资福利35.5亿元。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华联人,从农家子弟到职业工人、职业管理者,走上了崭新的人生轨道。华联瓷业累计出口创汇14.05亿美元,累计上缴税金15.24亿元,位居湖南省民营企业纳税百强企业名列。
大浪淘沙,搏击从未停止。2021年10月19日,华联瓷业在深交所敲钟上市,成为了A股上市公司,拉开“实业+资本”的序幕。这让华联的发展,有了更充足的动能。
“我现在把华联定位为完整的国际化、全球化企业。在未来的30年,它将从醴陵、中国走向世界。华联的总部生产基地在醴陵,而华联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团队可以在北京、深圳、上海、香港,也可以在纽约、伦敦、巴黎、新加坡……华联一定是世界的华联。”世界生活陶瓷的领袖型企业,受人尊敬规范公正的平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品牌企业。在华联的董事长办公室外,写着这样三句话。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这应该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写照吧。靠着一股革命者的勇气劈波斩浪,闯出狭小水域汇入海洋。我们赶上了中国百年来国运蒸腾日上的时代,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热播剧《大江大河》中宋运辉的一段铿锵独白,正好契合了许君奇为醴陵陶瓷产业奋斗的初心,在中国陶瓷产业、世界陶瓷产业的“大江大河”中,醴陵人的奋斗史诗还在续写。
一家企业与一座城市之间最契合的关系,莫过于相依赋能、彼此成就,正如微软之于硅谷、华为之于深圳。华联瓷业与瓷都醴陵,同样相互辉映。醴陵瓷业目前已可追溯至千年前的五代时期,历史浮浮沉沉,一炉窑火在时间的大江大河中摇曳。1915年远渡重洋名震海外,新中国成立后的无尽荣光,到如今已全面实现现代工业化生产。
今年9月,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迎来30岁生日。这三十年,华联瓷业经历了由集体企业到股份制企业的华美蜕变;这三十年,华联瓷业迈出了打开海外市场的第一步,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出口日用陶瓷生产商,也引领着山水古城、千年产业主动走向世界;华联也用三十年的时间,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华联三十年奋斗史,浓缩着近三十年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辉煌历程。作为掌舵人,华联瓷业董事长许君奇始终站在行业的前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力,引领着醴陵陶瓷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就在刚刚闭幕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许君奇再次当选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一个“种花人”,如何做好一项产品?
华联的前身是醴陵嘉树陶瓷厂,一家生产粗陶的乡镇企业。
(嘉树陶瓷厂老厂房)
1987年,还是一名技术工人的许君奇在参加广交会时,无意中在一个美国客商手中得到几个炻瓷样品。当时中国南方地区基本没有见过这种陶瓷。它釉面色彩丰富、材质更为坚硬、耐热性强,加上醴陵白瓷产业日渐萎靡。敏锐的洞察力让许君奇意识到,适应机械洗涤的厚胎日用炻瓷,或许是开辟新天地的关键所在。回到醴陵后,许君奇大胆向厂领导提出“转产炻瓷”的想法,并果断承担了转产重任。此时,国内日用炻瓷产品的研发,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参考,从“零”开始,照葫芦画瓢,自然难得要领,只能陷入困顿。
许君奇没有气馁,他一边请求省陶瓷研究所专家指导,一边在科研伙伴的支持配合下,从瓷泥、模具、釉色等一道道工序着手,对工艺、配方逐个进行攻关。最终,经过上千次反复试验,砸坏近百吨废瓷,制造出了合格的日用炻瓷产品。“炻瓷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助力。”作为华联的特色产品之一,许君奇认为,高温白瓷向中温颜色釉炻瓷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炻瓷产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当时市场供不应求。”从嘉树陶瓷厂走出的老华联人石曙光说,他们是醴陵第一家做炻瓷的企业,后来华联也因为炻瓷订单的带动,迈入发展快车道。1988年3月,许君奇研制的炻瓷系列产品通过湖南省科委鉴定,获得“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奖,嘉树陶瓷厂因为转产炻瓷,更名为嘉树炻瓷厂。许君奇至今仍被亲切地称呼为炻瓷的“种花人”,他种下的花也并非“一枝独秀”。
如今,以醴陵嘉树镇为代表,炻瓷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百花齐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被称为“中国炻瓷之乡”的嘉树镇总人口约2.5万人,其中,炻瓷产业从业人员逾8000人,拥有20多家规模以上炻瓷特色企业,炻瓷产业创造全镇每年8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
一群“泥腿子”,如何做优一个企业?
华联的征程始于1994年。这一年,28岁的许君奇众望所归,接过当时的嘉树炻瓷厂厂长的接力棒。
(1994年,许君奇出任嘉树炻瓷厂厂长)
尽管因炻瓷打开了市场,但乡镇企业面临的结构布局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技术装配落后等问题,让当时的许君奇意识到:时代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嘉树炻瓷厂也亟需一场变革。而要想企业大力发展必须借助东风,寻找合作伙伴才有出路!
他迎难而上,抓住机遇,说服了市、乡两级领导,拿到新华联集团投资项目。在1994年8月,这家落后的乡镇企业摇身一变,紧跟时代发展,成为醴陵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
(与外商合资成立了中外合资企业)
“我那时候取‘华瓷’这个名字是藏着一点野心的,‘华’代表中华,‘瓷’代表中国China。‘华联瓷业’就是要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走中外合资,是第一个“吃螃蟹”,但许君奇意识到,能让企业在政策优惠和规范管理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绝对是一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路。“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化为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通过股份制、董事会制的管理机制来实现企业的自主权,就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的习惯、思维和意识,这也让华联真正走向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
作为湘商代表人物之一,果敢务实的许君奇认为,企业只有“专注”才能成功。“一个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得了”,这句话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华联一路秉持的价值观。
“华联是熬出来的,当时企业基础很薄弱,许总是带着一帮只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在干,凭的就是为陶瓷发展‘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在支撑。”老华联人在回忆企业一路走来的艰辛时,非常动情地说。
合资后,华联生产线由4条发展到19条,生产能力提高了18倍。改革就像一场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的巨大能量推动华联加速发展。1994年底,华联拿到了出口贸易的命脉——自营出口权,开始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1996年,许君奇第一次带着自家生产的炻瓷产品亮相广交会,连一个独立展位也没有。他花“高价”买下了4.5平方米的半个展位,积极与客户沟通,了解市场的需求。仅有半个展位的华联炻瓷,在那届广交会上一炮而红,一举拿下了上百万美金的订单。在其他企业还在跟外贸公司做代工时,华联则凭借自营出口权与国外客户建立直接合作关系,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我们一般从8月上旬开始准备秋季广交会的展品,我记得有一年,所有参展前达不到展出标准的样品,基本上全部毁掉。还有一次,一个要求薄的器型打样的时候被我做厚了,许总直接将样品摔到我脚下。”红官窑酒器事业部负责人回忆说。
“一开始就符合”是华联不变的质量要求。在生产和设计过程中,华联秉持着“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打磨出一件件客户认可、用户喜爱的产品,逐渐在被誉为“中国第一展”“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的广交会上崭露头角,拿下多个国际订单,实现内销转出口的“走出去”发展战略,也改变了中国日用陶瓷的低端形象,进入了欧美中高端市场。
(华联瓷业参加第136届广交会)
就在前不久闭幕的第136届广交会第二期,华联已经成为拥有27个展位、243平方米面积的“常驻嘉宾”。通过不断深入色釉陶瓷的技术研究,华联掌握了其发色原理、结晶原理、窑变原理,成为国际色釉陶瓷界的领导性品牌,华联瓷业的颜色釉陶瓷也成为历届广交会的风向标。
从1994年合资进行体制改革,到2000年突破1亿元的销售;从2000年进行第二次体制改革,到2002年突破两个亿,2006年突破4个亿。2023年,华联总资产达19.97亿元,销售收入14.07亿元,日用陶瓷出口规模连续14年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第一。
卓越的外贸业绩,让华联一举将国内众多日用陶瓷企业远远甩在身后。
一个“实干家”,如何做强一个行业?
普通企业往往被行业改变,而杰出企业却在悄悄改变行业。
“打造中国陶瓷品牌,复兴中国陶瓷产业”,一直是许君奇的一个梦想。“2000年以后,醴陵的陶瓷产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更多靠日用陶瓷生产撑起来,日用陶瓷就是靠炻瓷。”“颜色釉炻瓷就是醴陵的名片,让整个城市有了新的印记。”老华联人石曙光和现任红官窑瓷业总经理欧阳黄俊有着共同的心声。
在得到国际市场认可,且炻瓷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后,华联开始慢慢带动醴陵其他企业一起生产炻瓷。许君奇深知,只有大家都感受到了炻瓷带来的商机,参与市场竞争,炻瓷才能真正发展壮大。于是,醴陵炻瓷生产企业规模日渐扩大,逐步形成了以色釉炻瓷为主的产业集群。
“华联的业务很忙,有时候生产方面也有压力,但华联这几年还是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发展。比如银和瓷业这几年跟华联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结合华联的品牌优势,发展得非常快。”省陶瓷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张海涛在谈到华联时,直言被许君奇的大格局所打动。
2008年到2009年,华联先后收购红官窑瓷业、群力股权、醴陵电瓷厂,成立“红官窑”和“华联火炬”品牌,进军釉下五彩瓷和工业电瓷电器行业。“它的固定资产有价值,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我看到的是这两个品牌背后的无形资产。”许君奇说。
此后,华联还与“蓝思科技”合资成立“蓝思华联”,进军精密陶瓷新材料产业;与“亿嘉致远”合资成立“华联亿嘉”,开始在互联网领域探索。在许君奇看来:搞市场经济,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味死守,势必被淘汰。
头顶光环的华联,不断接到国际知名企业的订单,与宜家、沃尔玛、星巴克等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但大量使用人工作业的生产线品控难、损耗高、毛利低,已无法适应产能的极速扩张。2017年,许君奇决定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改革当然难免阵痛,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少不了被蟹钳夹疼。当时国内没有成套陶瓷智能生产设备,国外400多万一条智能化设备的生产价格让许君奇内心大为震撼,且其它零部件更贵,设备维修、更换也非常麻烦。敢闯敢试的许君奇没有怯步。在他看来,别人没有做或不敢做的事,一旦去做了,或是先一步做,那就是成功。
经过周密的考察,华联与国内的科达制造达成合作,集所有资源于一体,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之下,不断地试验、调整、再试验,2018年5月,“等静压自动化生产线”在华联玉祥一厂正式投入生产。这是中国第一条采用全国产设备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开启了国产设备陶瓷智能生产制造的先河。创新的等静压成型生产线,将工序由30多项减少到7项,减少近50%的劳动力,提升15%以上的产品合格率,快速实现了“降本增效”。
(玉祥自动化生产线)
率先开发颜色釉炻瓷,开创醴陵陶瓷新时代;率先实现煤改气,引进光伏发电,引领行业进入清洁能源时代;率先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引领行业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华联的努力,改变了人们对陶瓷行业生产效率低、环保压力大的认知,为行业争取到了喘息和转型升级的时间,也为醴陵陶瓷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近几年,醴陵相继发布《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关于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等政策,财政更是拿出近4000万元支持陶瓷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先后引进安装1000余台陶瓷智能生产设备。目前,醴陵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超过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位居前列。
(华联现阶段车间现场图)
几年后,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逐步推进,人们才看到许君奇的“雄心”,也最终让华联争取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话语权。
一个陶瓷厂,如何做活一方经济?
“我很幸运,也很感恩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给到了怀揣梦想的机会,有梦想就有未来。华联瓷业就是改革开放,是这个时代促成的奇迹。”在许君奇看来,是改革开放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了最好的平台,也让华联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许君奇没有辜负这一历史机遇。
眼看无数人在互联网、房地产行业堆金叠玉,许君奇却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实业,带领华联从一个乡镇小厂发展成为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领军企业,实现了“从一捧土到一个碗”的全产业链发展。
所有坚守,因为热爱。一个热爱陶瓷的人,带着一群热爱陶瓷的人,开创了一个陶瓷企业的时代。走过30年的华联专一专注,扎根实业,成为中国日用陶瓷出口技术指南和多个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参与编制《出口商品技术指南-日用陶瓷》(商务部2017年2月)《日用陶瓷安全生产规范》(QB/T 4792-2015)和《日用炻瓷》(DB43/T 604-2010)等国家或省级标准和规范文件,并相继当选为中国轻工商会陶瓷分会理事长单位、中国陶协副理事长单位、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30年走过的每一步,都值得被铭记。华联员工从435人发展到了5000余人,累计发放工资福利35.5亿元。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华联人,从农家子弟到职业工人、职业管理者,走上了崭新的人生轨道。华联瓷业累计出口创汇14.05亿美元,累计上缴税金15.24亿元,位居湖南省民营企业纳税百强企业名列。
大浪淘沙,搏击从未停止。2021年10月19日,华联瓷业在深交所敲钟上市,成为了A股上市公司,拉开“实业+资本”的序幕。这让华联的发展,有了更充足的动能。
“我现在把华联定位为完整的国际化、全球化企业。在未来的30年,它将从醴陵、中国走向世界。华联的总部生产基地在醴陵,而华联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团队可以在北京、深圳、上海、香港,也可以在纽约、伦敦、巴黎、新加坡……华联一定是世界的华联。”世界生活陶瓷的领袖型企业,受人尊敬规范公正的平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品牌企业。在华联的董事长办公室外,写着这样三句话。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这应该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写照吧。靠着一股革命者的勇气劈波斩浪,闯出狭小水域汇入海洋。我们赶上了中国百年来国运蒸腾日上的时代,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热播剧《大江大河》中宋运辉的一段铿锵独白,正好契合了许君奇为醴陵陶瓷产业奋斗的初心,在中国陶瓷产业、世界陶瓷产业的“大江大河”中,醴陵人的奋斗史诗还在续写。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