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期“许”!从乡镇小厂到A股上市,他还要做世界领袖型企业!
来源:今日热点网 发布时间:2024-12-23 10:19:50

一家企业与一座城市之间最契合的关系,莫过于相依赋能、彼此成就,正如微软之于硅谷、华为之于深圳。华联瓷业与瓷都醴陵,同样相互辉映。醴陵瓷业目前已可追溯至千年前的五代时期,历史浮浮沉沉,一炉窑火在时间的大江大河中摇曳。1915年远渡重洋名震海外,新中国成立后的无尽荣光,到如今已全面实现现代工业化生产。

今年9月,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迎来30岁生日。这三十年,华联瓷业经历了由集体企业到股份制企业的华美蜕变;这三十年,华联瓷业迈出了打开海外市场的第一步,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出口日用陶瓷生产商,也引领着山水古城、千年产业主动走向世界;华联也用三十年的时间,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华联三十年奋斗史,浓缩着近三十年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辉煌历程。作为掌舵人,华联瓷业董事长许君奇始终站在行业的前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力,引领着醴陵陶瓷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就在刚刚闭幕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许君奇再次当选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一个“种花人”,如何做好一项产品?

华联的前身是醴陵嘉树陶瓷厂,一家生产粗陶的乡镇企业。

(嘉树陶瓷厂老厂房)

1987年,还是一名技术工人的许君奇在参加广交会时,无意中在一个美国客商手中得到几个炻瓷样品。当时中国南方地区基本没有见过这种陶瓷。它釉面色彩丰富、材质更为坚硬、耐热性强,加上醴陵白瓷产业日渐萎靡。敏锐的洞察力让许君奇意识到,适应机械洗涤的厚胎日用炻瓷,或许是开辟新天地的关键所在。回到醴陵后,许君奇大胆向厂领导提出“转产炻瓷”的想法,并果断承担了转产重任。此时,国内日用炻瓷产品的研发,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参考,从“零”开始,照葫芦画瓢,自然难得要领,只能陷入困顿。

许君奇没有气馁,他一边请求省陶瓷研究所专家指导,一边在科研伙伴的支持配合下,从瓷泥、模具、釉色等一道道工序着手,对工艺、配方逐个进行攻关。最终,经过上千次反复试验,砸坏近百吨废瓷,制造出了合格的日用炻瓷产品。“炻瓷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助力。”作为华联的特色产品之一,许君奇认为,高温白瓷向中温颜色釉炻瓷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炻瓷产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当时市场供不应求。”从嘉树陶瓷厂走出的老华联人石曙光说,他们是醴陵第一家做炻瓷的企业,后来华联也因为炻瓷订单的带动,迈入发展快车道。1988年3月,许君奇研制的炻瓷系列产品通过湖南省科委鉴定,获得“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奖,嘉树陶瓷厂因为转产炻瓷,更名为嘉树炻瓷厂。许君奇至今仍被亲切地称呼为炻瓷的“种花人”,他种下的花也并非“一枝独秀”。

如今,以醴陵嘉树镇为代表,炻瓷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百花齐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被称为“中国炻瓷之乡”的嘉树镇人口约2.5万人,其中,炻瓷产业从业人员逾8000人,拥有20多家规模以上炻瓷特色企业,炻瓷产业创造全镇每年8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

一群“泥腿子”,如何做优一个企业?

华联的征程始于1994年。这一年,28岁的许君奇众望所归,接过当时的嘉树炻瓷厂厂长的接力棒。

(1994年,许君奇出任嘉树炻瓷厂厂长)

尽管因炻瓷打开了市场,但乡镇企业面临的结构布局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技术装配落后等问题,让当时的许君奇意识到:时代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嘉树炻瓷厂也亟需一场变革。而要想企业大力发展必须借助东风,寻找合作伙伴才有出路!

他迎难而上,抓住机遇,说服了市、乡两级领导,拿到新华联集团投资项目。在1994年8月,这家落后的乡镇企业摇身一变,紧跟时代发展,成为醴陵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

(与外商合资成立了中外合资企业)

“我那时候取‘华瓷’这个名字是藏着一点野心的,‘华’代表中华,‘瓷’代表中国China。‘华联瓷业’就是要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走中外合资,是第一个“吃螃蟹”,但许君奇意识到,能让企业在政策优惠和规范管理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绝对是一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路。“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化为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通过股份制、董事会制的管理机制来实现企业的自主权,就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的习惯、思维和意识,这也让华联真正走向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

作为湘商代表人物之一,果敢务实的许君奇认为,企业只有“专注”才能成功。“一个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得了”,这句话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华联一路秉持的价值观。

“华联是熬出来的,当时企业基础很薄弱,许总是带着一帮只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在干,凭的就是为陶瓷发展‘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在支撑。”老华联人在回忆企业一路走来的艰辛时,非常动情地说。

合资后,华联生产线由4条发展到19条,生产能力提高了18倍。改革就像一场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的巨大能量推动华联加速发展。1994年底,华联拿到了出口贸易的命脉——自营出口权,开始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1996年,许君奇第一次带着自家生产的炻瓷产品亮相广交会,连一个独立展位也没有。他花“高价”买下了4.5平方米的半个展位,积极与客户沟通,了解市场的需求。仅有半个展位的华联炻瓷,在那届广交会上一炮而红,一举拿下了上百万美金的订单。在其他企业还在跟外贸公司做代工时,华联则凭借自营出口权与国外客户建立直接合作关系,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我们一般从8月上旬开始准备秋季广交会的展品,我记得有一年,所有参展前达不到展出标准的样品,基本上全部毁掉。还有一次,一个要求薄的器型打样的时候被我做厚了,许总直接将样品摔到我脚下。”红官窑酒器事业部负责人回忆说。

“一开始就符合”是华联不变的质量要求。在生产和设计过程中,华联秉持着“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打磨出一件件客户认可、用户喜爱的产品,逐渐在被誉为“中国第一展”“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的广交会上崭露头角,拿下多个国际订单,实现内销转出口的“走出去”发展战略,也改变了中国日用陶瓷的低端形象,进入了欧美中高端市场。

(华联瓷业参加第136届广交会)

就在前不久闭幕的第136届广交会第二期,华联已经成为拥有27个展位、243平方米面积的“常驻嘉宾”。通过不断深入色釉陶瓷的技术研究,华联掌握了其发色原理、结晶原理、窑变原理,成为国际色釉陶瓷界的领导性品牌,华联瓷业的颜色釉陶瓷也成为历届广交会的风向标。

从1994年合资进行体制改革,到2000年突破1亿元的销售;从2000年进行第二次体制改革,到2002年突破两个亿,2006年突破4个亿。2023年,华联总资产达19.97亿元,销售收入14.07亿元,日用陶瓷出口规模连续14年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第一。

卓越的外贸业绩,让华联一举将国内众多日用陶瓷企业远远甩在身后。

一个“实干家”,如何做强一个行业?

普通企业往往被行业改变,而杰出企业却在悄悄改变行业。

“打造中国陶瓷品牌,复兴中国陶瓷产业”,一直是许君奇的一个梦想。“2000年以后,醴陵的陶瓷产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更多靠日用陶瓷生产撑起来,日用陶瓷就是靠炻瓷。”“颜色釉炻瓷就是醴陵的名片,让整个城市有了新的印记。”老华联人石曙光和现任红官窑瓷业总经理欧阳黄俊有着共同的心声。

在得到国际市场认可,且炻瓷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后,华联开始慢慢带动醴陵其他企业一起生产炻瓷。许君奇深知,只有大家都感受到了炻瓷带来的商机,参与市场竞争,炻瓷才能真正发展壮大。于是,醴陵炻瓷生产企业规模日渐扩大,逐步形成了以色釉炻瓷为主的产业集群。

“华联的业务很忙,有时候生产方面也有压力,但华联这几年还是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发展。比如银和瓷业这几年跟华联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结合华联的品牌优势,发展得非常快。”省陶瓷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张海涛在谈到华联时,直言被许君奇的大格局所打动。

2008年到2009年,华联先后收购红官窑瓷业、群力股权、醴陵电瓷厂,成立“红官窑”和“华联火炬”品牌,进军釉下五彩瓷和工业电瓷电器行业。“它的固定资产有价值,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我看到的是这两个品牌背后的无形资产。”许君奇说。

此后,华联还与“蓝思科技”合资成立“蓝思华联”,进军精密陶瓷新材料产业;与“亿嘉致远”合资成立“华联亿嘉”,开始在互联网领域探索。在许君奇看来:搞市场经济,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味死守,势必被淘汰。

头顶光环的华联,不断接到国际知名企业的订单,与宜家、沃尔玛、星巴克等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但大量使用人工作业的生产线品控难、损耗高、毛利低,已无法适应产能的极速扩张。2017年,许君奇决定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改革当然难免阵痛,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少不了被蟹钳夹疼。当时国内没有成套陶瓷智能生产设备,国外400多万一条智能化设备的生产价格让许君奇内心大为震撼,且其它零部件更贵,设备维修、更换也非常麻烦。敢闯敢试的许君奇没有怯步。在他看来,别人没有做或不敢做的事,一旦去做了,或是先一步做,那就是成功。

经过周密的考察,华联与国内的科达制造达成合作,集所有资源于一体,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之下,不断地试验、调整、再试验,2018年5月,“等静压自动化生产线”在华联玉祥一厂正式投入生产。这是中国第一条采用全国产设备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开启了国产设备陶瓷智能生产制造的先河。创新的等静压成型生产线,将工序由30多项减少到7项,减少近50%的劳动力,提升15%以上的产品合格率,快速实现了“降本增效”。

(玉祥自动化生产线)

率先开发颜色釉炻瓷,开创醴陵陶瓷新时代;率先实现煤改气,引进光伏发电,引领行业进入清洁能源时代;率先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引领行业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华联的努力,改变了人们对陶瓷行业生产效率低、环保压力大的认知,为行业争取到了喘息和转型升级的时间,也为醴陵陶瓷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近几年,醴陵相继发布《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关于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等政策,财政更是拿出近4000万元支持陶瓷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先后引进安装1000余台陶瓷智能生产设备。目前,醴陵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超过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位居前列。

图片1_副本.png

(华联现阶段车间现场图)

几年后,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逐步推进,人们才看到许君奇的“雄心”,也最终让华联争取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话语权。

一个陶瓷厂,如何做活一方经济?

“我很幸运,也很感恩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给到了怀揣梦想的机会,有梦想就有未来。华联瓷业就是改革开放,是这个时代促成的奇迹。”在许君奇看来,是改革开放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了最好的台,也让华联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许君奇没有辜负这一历史机遇。

眼看无数人在互联网、房地产行业堆金叠玉,许君奇却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实业,带领华联从一个乡镇小厂发展成为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领军企业,实现了“从一捧土到一个碗”的全产业链发展。

所有坚守,因为热爱。一个热爱陶瓷的人,带着一群热爱陶瓷的人,开创了一个陶瓷企业的时代。走过30年的华联专一专注,扎根实业,成为中国日用陶瓷出口技术指南和多个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参与编制《出口商品技术指南-日用陶瓷》(商务部2017年2月)《日用陶瓷安全生产规范》(QB/T 4792-2015)和《日用炻瓷》(DB43/T 604-2010)等国家或省级标准和规范文件,并相继当选为中国轻工商会陶瓷分会理事长单位、中国陶协副理事长单位、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30年走过的每一步,都值得被铭记。华联员工从435人发展到了5000余人,累计发放工资福利35.5亿元。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华联人,从农家子弟到职业工人、职业管理者,走上了崭新的人生轨道。华联瓷业累计出口创汇14.05亿美元,累计上缴税金15.24亿元,位居湖南省民营企业纳税百强企业名列。

大浪淘沙,搏击从未停止。2021年10月19日,华联瓷业在深交所敲钟上市,成为了A股上市公司,拉开“实业+资本”的序幕。这让华联的发展,有了更充足的动能。

“我现在把华联定位为完整的国际化、全球化企业。在未来的30年,它将从醴陵、中国走向世界。华联的总部生产基地在醴陵,而华联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团队可以在北京、深圳、上海、香港,也可以在纽约、伦敦、巴黎、新加坡……华联一定是世界的华联。”世界生活陶瓷的领袖型企业,受人尊敬规范公正的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品牌企业。在华联的董事长办公室外,写着这样三句话。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这应该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写照吧。靠着一股革命者的勇气劈波斩浪,闯出狭小水域汇入海洋。我们赶上了中国百年来国运蒸腾日上的时代,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热播剧《大江大河》中宋运辉的一段铿锵独白,正好契合了许君奇为醴陵陶瓷产业奋斗的初心,在中国陶瓷产业、世界陶瓷产业的“大江大河”中,醴陵人的奋斗史诗还在续写。

一家企业与一座城市之间最契合的关系,莫过于相依赋能、彼此成就,正如微软之于硅谷、华为之于深圳。华联瓷业与瓷都醴陵,同样相互辉映。醴陵瓷业目前已可追溯至千年前的五代时期,历史浮浮沉沉,一炉窑火在时间的大江大河中摇曳。1915年远渡重洋名震海外,新中国成立后的无尽荣光,到如今已全面实现现代工业化生产。

今年9月,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迎来30岁生日。这三十年,华联瓷业经历了由集体企业到股份制企业的华美蜕变;这三十年,华联瓷业迈出了打开海外市场的第一步,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出口日用陶瓷生产商,也引领着山水古城、千年产业主动走向世界;华联也用三十年的时间,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华联三十年奋斗史,浓缩着近三十年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辉煌历程。作为掌舵人,华联瓷业董事长许君奇始终站在行业的前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力,引领着醴陵陶瓷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就在刚刚闭幕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许君奇再次当选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一个“种花人”,如何做好一项产品?

华联的前身是醴陵嘉树陶瓷厂,一家生产粗陶的乡镇企业。

(嘉树陶瓷厂老厂房)

1987年,还是一名技术工人的许君奇在参加广交会时,无意中在一个美国客商手中得到几个炻瓷样品。当时中国南方地区基本没有见过这种陶瓷。它釉面色彩丰富、材质更为坚硬、耐热性强,加上醴陵白瓷产业日渐萎靡。敏锐的洞察力让许君奇意识到,适应机械洗涤的厚胎日用炻瓷,或许是开辟新天地的关键所在。回到醴陵后,许君奇大胆向厂领导提出“转产炻瓷”的想法,并果断承担了转产重任。此时,国内日用炻瓷产品的研发,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参考,从“零”开始,照葫芦画瓢,自然难得要领,只能陷入困顿。

许君奇没有气馁,他一边请求省陶瓷研究所专家指导,一边在科研伙伴的支持配合下,从瓷泥、模具、釉色等一道道工序着手,对工艺、配方逐个进行攻关。最终,经过上千次反复试验,砸坏近百吨废瓷,制造出了合格的日用炻瓷产品。“炻瓷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助力。”作为华联的特色产品之一,许君奇认为,高温白瓷向中温颜色釉炻瓷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炻瓷产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当时市场供不应求。”从嘉树陶瓷厂走出的老华联人石曙光说,他们是醴陵第一家做炻瓷的企业,后来华联也因为炻瓷订单的带动,迈入发展快车道。1988年3月,许君奇研制的炻瓷系列产品通过湖南省科委鉴定,获得“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奖,嘉树陶瓷厂因为转产炻瓷,更名为嘉树炻瓷厂。许君奇至今仍被亲切地称呼为炻瓷的“种花人”,他种下的花也并非“一枝独秀”。

如今,以醴陵嘉树镇为代表,炻瓷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百花齐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被称为“中国炻瓷之乡”的嘉树镇人口约2.5万人,其中,炻瓷产业从业人员逾8000人,拥有20多家规模以上炻瓷特色企业,炻瓷产业创造全镇每年8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

一群“泥腿子”,如何做优一个企业?

华联的征程始于1994年。这一年,28岁的许君奇众望所归,接过当时的嘉树炻瓷厂厂长的接力棒。

(1994年,许君奇出任嘉树炻瓷厂厂长)

尽管因炻瓷打开了市场,但乡镇企业面临的结构布局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技术装配落后等问题,让当时的许君奇意识到:时代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嘉树炻瓷厂也亟需一场变革。而要想企业大力发展必须借助东风,寻找合作伙伴才有出路!

他迎难而上,抓住机遇,说服了市、乡两级领导,拿到新华联集团投资项目。在1994年8月,这家落后的乡镇企业摇身一变,紧跟时代发展,成为醴陵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

(与外商合资成立了中外合资企业)

“我那时候取‘华瓷’这个名字是藏着一点野心的,‘华’代表中华,‘瓷’代表中国China。‘华联瓷业’就是要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走中外合资,是第一个“吃螃蟹”,但许君奇意识到,能让企业在政策优惠和规范管理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绝对是一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路。“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化为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通过股份制、董事会制的管理机制来实现企业的自主权,就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的习惯、思维和意识,这也让华联真正走向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

作为湘商代表人物之一,果敢务实的许君奇认为,企业只有“专注”才能成功。“一个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得了”,这句话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华联一路秉持的价值观。

“华联是熬出来的,当时企业基础很薄弱,许总是带着一帮只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在干,凭的就是为陶瓷发展‘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在支撑。”老华联人在回忆企业一路走来的艰辛时,非常动情地说。

合资后,华联生产线由4条发展到19条,生产能力提高了18倍。改革就像一场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的巨大能量推动华联加速发展。1994年底,华联拿到了出口贸易的命脉——自营出口权,开始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1996年,许君奇第一次带着自家生产的炻瓷产品亮相广交会,连一个独立展位也没有。他花“高价”买下了4.5平方米的半个展位,积极与客户沟通,了解市场的需求。仅有半个展位的华联炻瓷,在那届广交会上一炮而红,一举拿下了上百万美金的订单。在其他企业还在跟外贸公司做代工时,华联则凭借自营出口权与国外客户建立直接合作关系,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我们一般从8月上旬开始准备秋季广交会的展品,我记得有一年,所有参展前达不到展出标准的样品,基本上全部毁掉。还有一次,一个要求薄的器型打样的时候被我做厚了,许总直接将样品摔到我脚下。”红官窑酒器事业部负责人回忆说。

“一开始就符合”是华联不变的质量要求。在生产和设计过程中,华联秉持着“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打磨出一件件客户认可、用户喜爱的产品,逐渐在被誉为“中国第一展”“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的广交会上崭露头角,拿下多个国际订单,实现内销转出口的“走出去”发展战略,也改变了中国日用陶瓷的低端形象,进入了欧美中高端市场。

(华联瓷业参加第136届广交会)

就在前不久闭幕的第136届广交会第二期,华联已经成为拥有27个展位、243平方米面积的“常驻嘉宾”。通过不断深入色釉陶瓷的技术研究,华联掌握了其发色原理、结晶原理、窑变原理,成为国际色釉陶瓷界的领导性品牌,华联瓷业的颜色釉陶瓷也成为历届广交会的风向标。

从1994年合资进行体制改革,到2000年突破1亿元的销售;从2000年进行第二次体制改革,到2002年突破两个亿,2006年突破4个亿。2023年,华联总资产达19.97亿元,销售收入14.07亿元,日用陶瓷出口规模连续14年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第一。

卓越的外贸业绩,让华联一举将国内众多日用陶瓷企业远远甩在身后。

一个“实干家”,如何做强一个行业?

普通企业往往被行业改变,而杰出企业却在悄悄改变行业。

“打造中国陶瓷品牌,复兴中国陶瓷产业”,一直是许君奇的一个梦想。“2000年以后,醴陵的陶瓷产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更多靠日用陶瓷生产撑起来,日用陶瓷就是靠炻瓷。”“颜色釉炻瓷就是醴陵的名片,让整个城市有了新的印记。”老华联人石曙光和现任红官窑瓷业总经理欧阳黄俊有着共同的心声。

在得到国际市场认可,且炻瓷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后,华联开始慢慢带动醴陵其他企业一起生产炻瓷。许君奇深知,只有大家都感受到了炻瓷带来的商机,参与市场竞争,炻瓷才能真正发展壮大。于是,醴陵炻瓷生产企业规模日渐扩大,逐步形成了以色釉炻瓷为主的产业集群。

“华联的业务很忙,有时候生产方面也有压力,但华联这几年还是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发展。比如银和瓷业这几年跟华联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结合华联的品牌优势,发展得非常快。”省陶瓷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张海涛在谈到华联时,直言被许君奇的大格局所打动。

2008年到2009年,华联先后收购红官窑瓷业、群力股权、醴陵电瓷厂,成立“红官窑”和“华联火炬”品牌,进军釉下五彩瓷和工业电瓷电器行业。“它的固定资产有价值,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我看到的是这两个品牌背后的无形资产。”许君奇说。

此后,华联还与“蓝思科技”合资成立“蓝思华联”,进军精密陶瓷新材料产业;与“亿嘉致远”合资成立“华联亿嘉”,开始在互联网领域探索。在许君奇看来:搞市场经济,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味死守,势必被淘汰。

头顶光环的华联,不断接到国际知名企业的订单,与宜家、沃尔玛、星巴克等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但大量使用人工作业的生产线品控难、损耗高、毛利低,已无法适应产能的极速扩张。2017年,许君奇决定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改革当然难免阵痛,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少不了被蟹钳夹疼。当时国内没有成套陶瓷智能生产设备,国外400多万一条智能化设备的生产价格让许君奇内心大为震撼,且其它零部件更贵,设备维修、更换也非常麻烦。敢闯敢试的许君奇没有怯步。在他看来,别人没有做或不敢做的事,一旦去做了,或是先一步做,那就是成功。

经过周密的考察,华联与国内的科达制造达成合作,集所有资源于一体,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之下,不断地试验、调整、再试验,2018年5月,“等静压自动化生产线”在华联玉祥一厂正式投入生产。这是中国第一条采用全国产设备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开启了国产设备陶瓷智能生产制造的先河。创新的等静压成型生产线,将工序由30多项减少到7项,减少近50%的劳动力,提升15%以上的产品合格率,快速实现了“降本增效”。

(玉祥自动化生产线)

率先开发颜色釉炻瓷,开创醴陵陶瓷新时代;率先实现煤改气,引进光伏发电,引领行业进入清洁能源时代;率先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引领行业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华联的努力,改变了人们对陶瓷行业生产效率低、环保压力大的认知,为行业争取到了喘息和转型升级的时间,也为醴陵陶瓷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近几年,醴陵相继发布《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关于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等政策,财政更是拿出近4000万元支持陶瓷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先后引进安装1000余台陶瓷智能生产设备。目前,醴陵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超过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位居前列。

图片1_副本.png

(华联现阶段车间现场图)

几年后,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逐步推进,人们才看到许君奇的“雄心”,也最终让华联争取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话语权。

一个陶瓷厂,如何做活一方经济?

“我很幸运,也很感恩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给到了怀揣梦想的机会,有梦想就有未来。华联瓷业就是改革开放,是这个时代促成的奇迹。”在许君奇看来,是改革开放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了最好的台,也让华联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许君奇没有辜负这一历史机遇。

眼看无数人在互联网、房地产行业堆金叠玉,许君奇却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实业,带领华联从一个乡镇小厂发展成为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领军企业,实现了“从一捧土到一个碗”的全产业链发展。

所有坚守,因为热爱。一个热爱陶瓷的人,带着一群热爱陶瓷的人,开创了一个陶瓷企业的时代。走过30年的华联专一专注,扎根实业,成为中国日用陶瓷出口技术指南和多个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参与编制《出口商品技术指南-日用陶瓷》(商务部2017年2月)《日用陶瓷安全生产规范》(QB/T 4792-2015)和《日用炻瓷》(DB43/T 604-2010)等国家或省级标准和规范文件,并相继当选为中国轻工商会陶瓷分会理事长单位、中国陶协副理事长单位、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30年走过的每一步,都值得被铭记。华联员工从435人发展到了5000余人,累计发放工资福利35.5亿元。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华联人,从农家子弟到职业工人、职业管理者,走上了崭新的人生轨道。华联瓷业累计出口创汇14.05亿美元,累计上缴税金15.24亿元,位居湖南省民营企业纳税百强企业名列。

大浪淘沙,搏击从未停止。2021年10月19日,华联瓷业在深交所敲钟上市,成为了A股上市公司,拉开“实业+资本”的序幕。这让华联的发展,有了更充足的动能。

“我现在把华联定位为完整的国际化、全球化企业。在未来的30年,它将从醴陵、中国走向世界。华联的总部生产基地在醴陵,而华联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团队可以在北京、深圳、上海、香港,也可以在纽约、伦敦、巴黎、新加坡……华联一定是世界的华联。”世界生活陶瓷的领袖型企业,受人尊敬规范公正的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品牌企业。在华联的董事长办公室外,写着这样三句话。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这应该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写照吧。靠着一股革命者的勇气劈波斩浪,闯出狭小水域汇入海洋。我们赶上了中国百年来国运蒸腾日上的时代,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热播剧《大江大河》中宋运辉的一段铿锵独白,正好契合了许君奇为醴陵陶瓷产业奋斗的初心,在中国陶瓷产业、世界陶瓷产业的“大江大河”中,醴陵人的奋斗史诗还在续写。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猜你喜欢

喜讯|杭州宝翰物联科技(茶肆郎)获中瑾科技集团900万元天使轮投资携手共筑茶饮新纪元

茶肆郎,荣幸宣布迎来重要战略伙伴与资本助力!2025年7月9日,杭州 —— 杭州宝翰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名:茶肆郎)与中瑾科技(山西)集团有限公司今日正式签订投资协议,中瑾科技集团向宝翰物联科技注资900万元人民币。此次成功引入中瑾科技集团的资本力量与战略资源,标志着宝翰物联科技的发展...更多

2025-07-11 15:50:09

麦浪翻涌绘锦霞,国投罗钾助力奇台小麦“稳归仓”,为丰收加码!

在素有“中国麦乡,漠北粮仓”美誉的新疆昌吉州奇台县,金黄的麦浪在广袤的田野上翻滚,在种植户冯汝刚的冬麦田里,一场测产引来了众多围观,实测亩产突破720公斤,核心地块预估高达750-800公斤。从亩产徘徊在三四百公斤到如今屡创新高,背后藏着一个关键 “密码”——罗布泊系列产品。高含量+速溶...更多

2025-07-11 15:49:29

美债收益率 “过山车” 背后:金价能否突破 3500 美元?金盛贵金属拆解市场新逻辑

一、美债波动引发金价震荡,地缘冲突再添变量近期国际金价在 3300 美元 / 盎司附近剧烈震荡,与美债收益率的 “跷跷板效应” 出现微妙...更多

2025-07-11 15:39:27

家居行业首个具身智能大模型!萤石蓝海大模型获CIC灼识咨询权威市场地位确认

近日,萤石自研的“萤石蓝海大模型”正式获得由知名权威咨询机构CIC灼识咨询颁发的“家居行业首个具身智能大模型”市...更多

2025-07-11 15:26:00

信安世纪沈阳子公司正式入驻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深度布局AI安全新赛道

7月10日,以“智领未来·算启新程”为主题的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一期)开园仪式在沈阳首府经济开发区隆重举行赋能东北&ldq...更多

2025-07-11 15:13:07

AI眼镜行业爆发元年,影目科技融资、销量、生态三线领跑

2025年,AI智能眼镜赛道全面爆发,“百镜大战”正式打响在这一关键时刻,影目科技宣布完成超1.5亿元B2轮融资,由普华资本、梁溪产发集...更多

2025-07-11 15:00:44

科技为翼,温情为壤:乐活空间杭州首店启幕,重构银龄生活新范式

仲夏杭城,创新潮涌7 月 9 日,“在乐活 Ai 生活” 乐活空间杭州首店开业盛典暨品牌发布会盛大启幕以AI战略锚定银发产业新赛道在 &...更多

2025-07-11 15:00:33

君智走进联合国:新一代战略“七大法则”全球首发

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复杂格局下,商业战略的创新与突破成为全球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君智作为首个受官方邀请登上联合国纽约总部讲台的中国战略咨询公司,其在论坛上的精...更多

2025-07-11 14:24:10

三天累计暴涨超200%,周杰伦入驻抖音拉动巨星传奇170亿天量成交

华语乐坛天王周杰伦入驻抖音的“核爆级”效应持续发酵,其账号“周同学”在入驻21小时后即涨粉破千万,更意外点燃资本...更多

2025-07-11 13:47:54

前沿光伏技术之激子倍增——让光生载流子倍增的太阳炼金术(二)

作者:爱旭研发中心上期文章笔者已经对激子倍增技术原理进行了浅析,本期将从激子倍增技术的优势与挑战出发,着重介绍激子倍增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光伏领域中的应用。自从20世纪50年代在半导体材料中发现载流子倍增现象[1],激子倍增(MEG)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为突破传统光伏器件的肖克利-奎伊瑟效...更多

2025-07-11 13: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