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3年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市场预期明显好转,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向好态势。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23年12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0,各分项指数和分行业指数全面向好。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员规模、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的蜕变
1950年全国实有私营工商业490万户,个体工商业者724万人,到1978年全国城镇个体工商户只剩下14万人,中小企业几乎消失殆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
1979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文件批准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同年,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要求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工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
1980年12月11日,浙江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证字第10101号营业执照颁发,执照上清楚地写着姓名:章华妹;地址:解放北路83号;生产经营范围:小百货。这是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预示着个体工商业自此拉开帷幕。
个体经济发展放开以来,使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数由1978年底的14万人增长到31万人,年增17万人。
进入80年代,在个体经济发展带动下,中国经济步入增量型的发展阶段。
在80年代的经济主体中,由政府主导的“苏南模式”,自主经济的“温州模式”以及注重外资的“珠三角模式”,在中华大地上竞相上演。
苏南模式是指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由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快速将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
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集体经济、产品主要为大工业配套服务的模式不同,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珠三角模式以出口导向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毗邻香港的优越地理位置,利用外来直接投资和国际市场,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开放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不管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还是珠三角模式,都是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下摸索市场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中国特色市场基础。
到了90年代,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迎来高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虽然8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阶段,但是在制度和导向上,社会都存在一定的顾虑,不同程度阻碍了经济增长。
南巡讲话后,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举措。国家也通过一系列法制建设提供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民营化”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1992年,山东省诸城市政府在新任市长陈光的推动下,对市属国营电机厂进行股份制试点,以企业内部持股的形式,将企业生产经营性资产全部买下,成立诸城市开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月,诸城市开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运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大幅度增长。
1996年诸城模式被推广到了全国。通过以上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大批中小型改制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到1997年上半年,实行企业改制的国有中小企业已占国有小企业总数的50%以上,进展比较快的省份达到75%以上。通过此举,国有中小企业从1997年净亏损502亿元转为2002年实现净利润286.9亿元。
进入20世纪,伴随市场经济逐渐深化,中小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支持,推动其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以澄海玩具举例,澄海玩具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开放过后,澄海人发挥了“红头船精神”,利用港口、侨乡优势,从海外引进资金、设备、工艺和技术,创造了“澄海玩具之乡”。
进入二十世纪,澄海玩具业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迈入快车道。通过升级产业链条,建设智能化车间,澄海玩具业完成了从“人力”到“机械”生产模式的转变。不仅加速升级生产力,澄海玩具还形成了以玩具礼品业为中心环节的产业链条和相辅相成的产业集群,引进国内外知名IP,形成了文化产业化。2000年,澄海市玩具生产厂2140家,工业总产值52亿元,到2018年底,澄海玩具生产厂已经达到约2.7万家,总产值为546亿元。
步入创新与国际化时代,双创政策、走出去战略,信息化、数字化成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
从2014年开始,"双创"吸引了人们的注意。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的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为创业创新创造了条件。
走出去战略是指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在双创政策、走出去战略的加持下,中小企业主动发挥能动性整合资源,在资本和政策的倾斜下,生产与需求高效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而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关乎中小企业长远和高质量发展。
例如万和电气是中国头部的老牌家电企业,以技术创新起家,面对传统销售模式带来的销售量骤减,万和把大大小小的代理商、运营商和分销商都整合到自己的数据平台中来,统一认证注册。此外,万和将线上线下也进行了一体化,线上电商直播的交易可以同步到万和的商城平台完成下单交易,通过在线支付结算,形成整个管理的闭环。
同时万和电气也从无效的生产优化、成本过大的困局跳脱出来,实现了企业的多维盈利。
随着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降本增效、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带动中小企业摆正经济主体地位。
发展难题迫在眉睫
在过去几年间,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得到了增强,但是市场恢复放缓、竞争更加激烈,多数企业用工成本上升。调查显示,2023年近五成的中小企业成本出现上升,超过五成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有所减少。
就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紧张的地缘政治对进出口影响较大。
就国内环境来看,国内需求扩大还需要一段转变时间,中小企业短期内仍然面临订单不足和效益下降的困难。
而更重要的是,面对数字化浪潮,多数企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问题。目前中小企业的采购成本往往占到其总运营成本的70%,而基于数字化转型,企业从供给端的寻源、匹配,到订购、物流,再到数据、财务管理,都可以实现线上操作,减少冗杂流程带来的边际成本。
用新质生产力指导新的发展实践。2023中国经济“成绩单”成色十足,其中一个“新”字尤其突出,这不但是2023年中国经济的亮点,更是2024年中国经济展开新画卷的“新生力量”。而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增长提供的新动能正在不断地增强。中小企业尤其要做好“加减乘除”法,让人才、各类要素都能够在科技创新中迸发出活力。
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的未来方向
补强供应链、打响知名度并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中小企业如何化解矛盾、寻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最佳平衡点?
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努力推动形成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下,我们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生产要素条件发生重大结构性、趋势性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性转换,中小企业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保持企业活力,深度参与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来。
朝着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未来产业突破。目前信息技术革命进入新一波重大创新浪潮,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孕育重大突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向纵深推进,生物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可以说未来产业总体处于孕育突破发展时期,我们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小企业面临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在回顾中小企业发展历程和展望未来的同时,不难发现企业家精神对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精神集中体现为勇担风险、善抓机会、奉献、敬业和节俭五个方面。互联网时代,企业家精神重点体现为创新、善抓机会、勇于突破、与众不同、自我实现五个方面。而进入双创时代,企业家精神则更聚焦为创新、诚信、精益求精、勇于突破和造福社会。
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企业家精神虽然各有侧重,但是抢抓机遇和创新亘古不变。瑞承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引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优势所在,是整合集聚资源,形成跨领域协作的动脉所在。
如果说企业家是驱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那么企业家精神就是发挥企业家关键作用的内在动力。传承和弘扬企业家精神,长期陪伴企业家客户的企业、个人和家庭成长,奔赴更加美好的事业与生活,也正是瑞承的重要目标。
截至2022年末,中国中小企业总数突破5200万户,且仍在增加。在全球经济趋势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在新旧动能转化之下不断优化升级。
面对新常态,对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妥善应对新周期的挑战,抓住机遇,利用新质生产力实现内部变革和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增长,必将赢在未来。
关于瑞承
瑞承作为专为高净值人士、企业家群体提供服务的品牌,致力于围绕企业家客户群体的“企、传、投”需求提供综合咨询服务解决方案。
长期深耕企业家“企、传、投”服务,通过多年资产配置能力、科技能力、国际化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持续建设,为客户在资产配置、家族传承、企业发展与提升、品质生活、公益金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长期陪伴企业家客户的企业、个人和家庭成长,奔赴更加美好的事业与生活。
参考信息
1、2023年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各项支持政策广受欢迎
2、百位学者预见2024|专访中小企业协会马彬:中小企业发展仍将回升向好
3、张维迎:什么样的人算企业家?
中国改革开放全记录(1978-2018)
5、老报道新故事丨在广州,走出全国第一代个体户
6、上世纪90年代初国有中小企业的“民营化”(国企简史之二十七)
7、新华全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专精特新”企业拿出了哪些硬核产品
8、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分析:厨卫电器龙头企业“万和电气”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