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2023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围绕“新形势·高标准·强攻坚”的主题,论坛基于当年最新的政策发展和空气质量管理需求,邀请权威专家、主流媒体等交流探讨,共同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献计献策。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直播的形式,在线参与人次超过65万。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发言 图/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论坛现场发布《大气中国2023: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以下简称《报告》),记录并分析了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回顾了2022年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际进展情况,对168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排名。“这是我们连续第五年公布城市排名榜单。”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在致辞中介绍,《报告》每年对重点城市进行空气质量管理排名,通过采取综合评估方法,全面评价城市治理空气污染付出的努力及其成效,激励城市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三个“首次”展现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好不好?空气质量改善进程怎么样?数据最有说服力。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六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的均值都能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其中更是有“三个首次”凸显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显著成效——PM2.5年均浓度均值为29μg/m3,同比下降3.3%,首次降低到 30μg/m3以内;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0.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首次降低到1% 以内;NO2首次实现 100%城市达标。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发言 图/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我国所有城市都达标的污染物目前已有三种,NO2、SO2和CO。其中SO2和CO从2019年开始已连续四年实现全部城市达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进一步称。
《报告》还针对168个重点城市进行了研究,以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政策措施两个指标为主,围绕PM2.5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以及固定源、移动源、面源、能力建设、保障措施进行分别评估,结果由好到差依次为:好、较好、一般、差、极差。“绝大多数城市综合评分为‘好’或‘较好’。”张伟豪表示。
空气质量改善惠及越来越广泛的人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举例,我国已成为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仅考虑PM2.5降低,“大气十条” 预计增加预期寿命2.1个月、“蓝天保卫战”增加3.7个月;综合PM2.5和O3,“大气十条”预计增加预期寿命1.9个月、“蓝天保卫战”增加3.9个月。此外,“大气十条”实施带来的家庭医疗支出相当于GDP的1% ,大气治理抵消5年衰老的抑郁风险,并改善了肺功能、代谢功能、躯体功能等多项生理指标。
以三大结构调整带动重点污染源治理
成效背后的经验更值得关注。《报告》指出,针对重点污染源治理,能源、产业、交通三大领域的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在能源结构方面,尽管去年煤炭消费占比有所回升,但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没有变。”张伟豪给出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底,煤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1.2亿千瓦、12.1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的比重分别为43.8%和47.3%,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
在产业结构方面,重点工业行业加速推进减排与综合治理。钢铁行业完成粗钢产量压减工作,全国粗钢产量为10.13亿吨,降幅2.1%;水泥产量为21.2亿吨,是近十年来最低,同比降幅高达10.8%。二者不但实现产量“双下降”,还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清洁转型。
在交通结构方面,政策组合拳推进多式联运,多方面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以货运“公转铁、公转水”为例,2022年铁路、水路货运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9.5%、12.3%;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到875万标箱,同比增长16%。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的比重从2020年的5.4%增至2022年的25.6%,纯电动开始成为内河船舶脱碳的关键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发言 图/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以北京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继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μg/m3,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到2022年北京的蓝天含金量持续明显提升。“与‘大气十条’实施阶段相比,‘三年行动计划’执行期间,燃煤锅炉、民用燃料清洁化减排贡献有所下降,移动源和扬尘源减排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不断强化,周边减排贡献由2013至2017年的23%,增长到2017至2021年的34%。”
建议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与其对照,我们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应该说路还很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贺克斌院士表示“新标准就是新挑战”。
对此,贺克斌院士提出要重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对实现气候目标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作用。“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根同源,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燃烧能够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中长期来看,仅靠治污的力量是不够的,‘双碳’力量逐渐发力,结构调整到位,污染物排放量将大幅度降下来。在碳中和路径约束下,剧烈技术变革将改变经济产业结构,人类活动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发生巨变,温室气体、大气污染物等人类活动排放将迅速减少。”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发言 图/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薛涛表示,2021版WHO指南修订提出了新挑战,达到更高标准的空气质量水平,将持续降低死亡风险、提高预期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理空气污染改善健康的事情上持之以恒,要把更多希望和预期收益放在未来。”
“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加强标准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报告》表示,当前我国PM2.5浓度仍然处于高位,O3浓度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全国整体PM2.5年均浓度与发达国家和WHO指导值仍有倍数差距。加上“蓝天保卫战”进入持久攻坚阶段,不乏有城市放松目标、放缓进度,需要设置更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对此,《报告》建议尽快基于本土空气污染健康效应和基准研究,借鉴国际已有研究、指南和方法,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