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在日记本里的一句话。
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面对印军公然越界挑衅,身为解放军战士的陈祥榕,毫不畏惧、英勇反击,直至壮烈牺牲。
肖思远本来突围成功,却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
在他的战地日记里,肖思远写下了。
他们的矗立,是为了他们身后的国土和父母,岁月静好、老有所依,只有团聚、没有分离。
6月5日,是肖思远家今年小麦收割的日子。
每到收获季,思远父亲肖胜松都会想起那个夏天,自己开拖拉机时不慎受伤卧床,思远拿着木锨装小麦的一幕。
“妈,别担心,家里还有我。”
近万斤小麦,100个口袋,堆了一层又一层,一直忙到深夜。当一个个口袋排列整齐后,思远肩膀肿得老高,回头看向母亲说:
思远牺牲后,县人武部领导特意来打了招呼,今年麦收的活政府包了。
然而,5日早上8点,当县人武部政委董兴军带领9名战士来到思远家时,却发现昨天还随风摇曳、满目金黄的6亩小麦“消失了”。
“不给大家添麻烦”
原来凌晨4点天还没亮,肖胜松夫妇就“偷偷”带着收割机下地,为的是。
至于老年失子的痛,老两口只能埋在心里,然后坚持生活下去。
清晨6点,88岁的刘爷爷扛着20斤辣椒去村外卖,一斤卖一毛五。77岁的老伴贺奶奶患有风湿,大多数时候只能躺着。
图源: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官网
那是间空荡荡的屋子,瓦片破裂出几个明晃晃的洞,下雨还会漏。陪伴二老的只有悬挂在墙上的大儿子的黑白照片,旁边是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
“参军那年,他刚刚高中毕业,他是好孩子,勤快懂事。”
贺奶奶不时会望着照片发呆。她记不住孩子是哪年牺牲的。只是小声重复着:
贺奶奶长子刘安民(《革命烈士证明书》上为刘安明,系当时笔误),在1979年自卫反击战中为国捐躯。
图源: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官网
那个年代有些久远,也没有互联网。无数守着烈士肖像的父母,在无数个漫长的夜里,孤独咽下泪水,不知何处话思念,也只能坚强面对现实。
75岁的郑振山参加过早年的剿匪战斗。
郑爷爷的自如与洒脱,很难想象他曾经历过残酷的枪林弹雨。郑爷爷的心愿直白又质朴——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免得拖累别人。
战争是残酷的,好在和平年代,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战争。但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生活。如果说战争是短期的残酷经历,那么生活可能会成为对人的长期消磨。
命运的玩笑、意外的离别会让人孤独的老去。但即使如此,生活还是要继续,他们该如何面对呢?
比如
68岁的韩苏庄早就学会了用微笑对抗孤独。通过镜头,你可以清晰看到韩爷爷发自内心的笑。
韩爷爷11岁时父亲去世,他独自撑起整个家,把下面4个弟弟妹妹拉扯大。后来在村委会帮忙,同时也帮助村里其他孤寡老人、残疾人干活,一帮就是40年。
韩爷爷现在人老了病了干不动了,但依旧乐观。
这些老人让我想起“二舅”。前阵“二舅”火遍全网,很大程度是因为二舅的形象是一组群像的集合。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楚生活的真面目后,依然热爱生活。哪怕身体老去,心灵却活出了一番天地,敞亮,通透。这并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
他们是渴望荣誉、活出自尊的个体,哪怕风烛残年,也要发光发热。
不像其他一些被帮助的对象,
荆进生今年65岁,经常在村委会义务帮忙。荆爷爷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家,村民们谁家有红白事,他都会提前到场负责写对联、写贴子。
你可能想不到,荆爷爷右手残疾,一直用左手完成着看似不可能的书法。老天爷跟荆爷爷开了一个玩笑,荆爷爷却笑了老天爷一辈子。也用一手好字,服务了周围人一辈子。
在中国农村,有很多这样的老人。他们遍布在古老土地的各个角落,用脚丈量着这片土地,他们身上散发着我们民族的品质,坚毅、顽强、平凡而又伟大。
他们值得被看见,值得被关心和帮助。他们这样积极的状态,你我很难把关心和帮助他们等同于简单的捐款捐物。
张新斌出生在秦巴山区腹地。13年前他去西安发展,一走就是十多年。由于老家群山沟壑、交通不便,把他拉扯大的外婆病危,他都来不及赶回来见上最后一面。
等再回故乡时,张新斌看到很多老人每天坐在门前的凳子上,从日出到日落,守着眼前的大山孤独度日。张新斌突然想到自己不在外婆身边时,外婆是不是也这么每天守着盼着?
张新斌很想为老人做点什么,他最初想的是捐钱捐物,最传统的公益方式。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新斌去看望一位婆婆,当他拿出钱的时候,婆婆却再三拒绝。最后婆婆同意收下钱,但前提张新斌必须带上家里的土鸡蛋和山货。
老人可能也需要一些必要的捐助,但更需要生而为人的尊严,以及价值实现带来的满足感
那一刻,张新斌突然明白了,。哪怕他们已经老了。
深思熟虑后,张新斌提出“以买代捐”——通过爱心认购,募资给山里老人买鸡苗,老人把鸡苗养大后,再向捐赠者返还鸡蛋。
腾讯公益平台向他适时抛出了橄榄枝,项目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今80岁的刘仕英,用一口陕南方言,学着年轻人的样子直播卖鸡蛋:“我要活100岁,我要超过薇娅。”
苦难从来不值得被赞美。苦难的意义也不是击溃你我,让美好消亡。苦难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并力所能及帮助别人。
当孤岛连成大陆,你会发现每个人都该是这个社会最坚实的一部分。
毕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最近由腾讯公益平台发起的关爱万名乡村孤寡老人的公益梦想正在火热进行,很多人都向那些老人,献上了自己的“小红花”。不仅是一种捐赠,更是一种由衷的敬意。
因为那些老人的坚韧,治愈了我们的精神内耗,让我们感到庄敬自强的力量。很多人在为老人捐花的同时,也写下温情满满的留言。
这次公益不同以往,被捐助对象没有比惨卖惨,我们也没有集中捐款给某一个对象,更没有消费对方的苦难。而是通过这一个个项目,一位位老人,由人度己,推己度人。
有人想起了自己的爷爷,有人想起了身边的老人,有人想起了偶遇的老人,这些最后组成了一幅老人的群像。
而公益的境界就在这样的聚零为整、聚沙成塔中悄然升华——不再只盯着某个捐款对象,而是关注一类,甚至是一个社会议题。
因为在中国,值得关注的、应该帮助的老人,太多了。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正在老去。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问题已端端正正摆上台面。“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不要说3亿,1亿就足以深刻影响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已然显示了一些端倪,中国18.7%的老龄化程度,已属中度老龄化。
如何让这些老人有尊严的活着,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优雅的老去,着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相比捐款捐物,捐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捐花拓展了以往捐钱作为公益方式的外延,现在通过捐款、捐步、答题等公益行为,都能获得小红花。
当公益方式外延被拓展,公益场景变丰富后,公益与我们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紧密。这样创新后的公益,可以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也是一种更持久、更隽永的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能更深刻理解“一花一梦想”。这既是一个美好的初心,更是一个光明的方向。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像花儿一样,尽情怒放。
显而易见的是,让个人捐赠发挥主导性作用,或许才是第三次分配的最优选择。
去年99公益日,赶上了第三次分配的提出。
除了个人捐赠发挥主导作用,第三次分配需要极大动员公益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参与的人和机构越多、越积极,力量才会最大,惠及的才会最广。
想聚合资源、汇集力量,离不开连接,这正是互联网的优势。2015年9月9日,腾讯发起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个公益日,7年来共有超过2.24亿人次在99公益日期间进行捐赠,总额接近100亿元。
99公益日探索出一种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个人捐助者、企业、公益机构和宣传资源,推动全民参与公益的模式,并且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成熟,也成为第三次分配的一次良好实践,形成规模化的“99公益日模式”,引发全民公益热潮。
宏大叙事下,“99公益日模式”还引发了一场更深远的美好改变。
亿万网友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公益习惯,让人人公益的梦想越来越近。也让“99公益日模式”越来越稳,越来越可持续。
在他的引导下,
别小看了习惯的力量,更别小看了个人的力量。再微笑的善心善举,乘以14亿,都足以排除万难。
除了人人公益,第三次分配还需守住一条底线——透明公益。
这几年反面教材不少。比如郭美美事件后,红十字会会长赵白鸽有一句无奈的话,“一家百年老店被一个小女子毁了!”
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郭美美跟红十字会并没有关系。可问题是说了那么几句不靠谱的话,怎么就把一家百年老店毁了?
说到底还是它本身缺乏透明度。为了勇闯透明公益的深水区,99公益日想了很多办法:2017,首创财务披露环节;2018年,推出“冷静器”产品;2019年,推出“回响计划”等。
今年5月,平台推出“小红花来信”功能,为每个爱心用户定制项目进展。你可以通过小红花来信查看项目方反馈的最新进展,你可以从中看到善款使用情况、项目执行內容以及受助对象的近况,更好地了解你的善款用到什么地方。
越来越多透明有效的公益项目,又将吸引越来越多公众参与。越来越多人参与并监督项目,又将进一步促进公益透明化建设。从而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今年99公益日还有一个规定,就是限制了公益组织的筹款数额,要求筹款额不得超出去年公益支出总额。
这个创新非常有助于公益回归初心,不是看钱多钱少的手段,而是善心善念的初衷。
上面的每一小步,其实是公益的一大步。相当于公益再启蒙。其实这也是一次回归,因为公益本身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