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行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站在了江南的春水边。江水氤氲,文气馨香,贴地的穿山风唤起了水面的涟漪,漾过来,凉了脚,爽了全身。霎时,整个心绪都被周遭浓聚的景色所陶醉,又为四周满目的秀气所融化。那就停下脚步来,用自己的眼来阅读江南,用自己的心来品赏水乡。
让我们先从小龙湫走进江南,春去春又回,年年复年年,小龙湫美丽依然,只是水边的人凭添了几度沧桑,潘天寿先生用静静的心态望着奔放的流水,水面如镜般明亮,使人想起了毫无杂质的童心和泪雨的晶莹,心头似有淡淡的风儿吹过,心情与泉水也心心相连了。
潘天寿的《小龙湫下一角》在构图和画法上存留许多他独有的特色。中间一泓奔泉,四周布满山石花草,是潘天寿常用的“虚腹实边”构图的变体;浓重的苔点连成四处延伸的曲线,与溪流奔泻的直线相互唱和,构成曲直刚柔的视觉节奏;花卉以小写意和双勾填彩相结合,创自北宋惠崇,称为“小景”,又多用石青、石绿和鲜明的红、白色,布于大片浓墨勾线、点苔而成的石块上,使得重色块中又不见压抑,清新自然。
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
不知不觉地在小龙湫下驻留、观看、欣赏,而后情不自禁的啧啧称赞感叹,恨生不逢地,无法一年四季观看如此美妙的花开花落,草长草衰,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致,不同的鲜花,不同的树貌,不同的水流,止不住幻想。一下子所有的美景都变得那么次要了,因为太美,吸引太多的目光,分散太多的注意。于是,把自己迷失其中,一个人置身不熟悉的美景,仿佛世界上就留下一个人寂寞,后来竟然忘却了一切。
走过了小龙湫,便来到《雁荡大龙湫》的面前,觉得自己好像是掉进了一口井里,四面尽是垂直笔立的大山,唯有来时的路留有一点缺口,就在这条路边,一条堆满乱石的溪流送着大龙湫来的水往山下去了,现在这条雪亮的瀑布就属于张大千。
大龙湫决不是一般平平淡淡的水潭,而是云龙飞泄般的瀑布跌水。壮丽的大龙湫瀑布,从近高的嶂顶飞泻下来,飘飘荡荡,如云似烟。遥看天水飞出之后,行不几丈就化作一道烟云,时而像透明的薄纱,时而像飘忽的炊烟,时而又像落下块块雪白的棉团。飞到了半山之间,瀑布被迅速拉长,化作无数箭头和银蛇向下奔窜却又立即飘散开来,化作淡淡的烟雾。那景象,势若银河倒泻,匹练横空,在阳光和风的作用下,时而飘逸轻灵,烟雾弥蒙,时而彩虹幻现,七彩斑斓。此时那嶂下的湫,与这飞瀑相比,到是显得安静许多,悠闲许多。
历代的文人寒士的情怀是落拓的,祈求是渺茫的,情感更是孤独的。这散落的个体孤独的寒星需要有群体来烘托,更需要有个氛围的慰藉。千百年来的“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的神往,千百年来“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的忧伤,重要的不是天长地久,而是曾经拥有,有幸的是,李可染先生就曾拥有过这瑰丽奇绝的《雁荡山》。
秋日的雁荡山,清秀而迷人,往西遁入那片郁郁葱葱的深处,便是雁荡山了。迎着细微的雨丝,踏着湿浅的山路,看那远远近近的墨绿,飘逸的意味渐渐浓了起来。《雁荡山》近景居中是一条用青石铺的路,从山脚蜿蜒出画面,块块石板经细雨淋透,变得乌黑清亮起来,透出一道凉爽滑湿光泽,走在上面多了一些惬意。细雨纷纷,青石沉沉,远处的苍山沉浸在厚厚的白雾之中,让人感到有几分迷惑,又有几分豁达。路旁的河道里,雨水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混淆在一起,打起层层水花,哗哗流着,在人们的耳边多了些嘶鬓。抬头看去,山路蜿蜒而去,在苍翠中或隐或现,由远而近牵起了雁荡山的一道绮丽风光。
春水慢慢流淌,流淌到绍兴平水的若耶溪。山重重,水复复,身边是淙淙流淌的若耶溪,耳边跳跃着漫岭的鸟语,头顶上飘浮着缕缕岚气和片片白云,目染着重重叠叠的翠绿,直把整个身心都净化在这江南山水间。浅吟低唱唐代诗人綦毋潜的名篇,黄宾虹老人来至若耶溪畔。云就亲吻着山腰、岩峰和身旁的藤萝花了,不知是云遮了去路,还是路断在云层中。静谧的若耶溪至脚下蜿蜒流淌到远方,年逾九十高龄的黄宾虹在岸边支起画板,洋洋洒洒落幅《若耶溪》,感怀千年的风情,描绘江南的胜景。
从《若耶溪》中远远望去,白云抱幽石,泼洒写意,郁郁葱葱,隐隐雾霭覆于渺渺早春,翠峰高耸,山顶林木掩映之下,几处茅草人家,屋宇隐约可见;山间翠柏欹斜多姿,山下溪水曲折潺潺,二人策杖游于溪畔,似在指点西子浣纱遗迹,气象爽丽明快,极富诗意。整幅作品皴笔作染,树木山石墨色厚重滋润,浓淡互破,焦润互渗,笔繁而不乱,变化丰富。而且注意留白,在浓墨处留有活眼,凝重幽深,以达到观之令人砰然心动的境界。
近处流淌的是溪,荡漾的是情;远处蒸腾的是岚,飘拂的是云,还有鸟的啁啾、人的步履。浣纱的棒槌声伴着袅袅的炊烟融化在蓝天上,有俚俗的山歌轻揉着石桥边的金银花,青翠的山,湛蓝的天,使画家的心浸泡在江南的山水中,于是,继续跟随着黄宾虹先生的脚步,去瞻望金华永康的《方岩溪涧》。
黄宾虹《方岩溪涧》
当年逾耄耋的黄宾虹老人从北平踏回家乡江南的土地,便顿觉一股湿润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脚步也轻盈了许多。四月是浙东最好的季节,林木葱郁,繁花满枝,莺飞草长,被雨洗过的方岩鲜嫩、干净,纤尘不染,绿得逼眼,紫得沉静,深深地吸几口山中的空气,荡涤肺腑的污浊,洗去烦躁、芜杂,仿佛身心也宁静了许多。
《方岩溪涧》中,有的地方没有线条,即无笔迹,然而画面上有一片或一丝淡墨浸润的痕迹,这便是黄宾虹在画面上泼水或点水时所留下的水渍。于《九十杂述》中黄宾虹曾说到:“水之渍,非墨痕也。澹宕如徐幼文,皆以水渍为之。”这说明他对渍水法是有过一番研究的,此画也正是因为利用水渍才得以生萌出无穷的韵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与西风有约,乘西风同赴西天目山老殿。黄叶和西风吟唱成瑟瑟秋声,落地的一片片犹如舞蹈的足尖。江南是宋玉的赋,水乡是柳永的词,此刻的风景便成为了马致远的散曲,充满了空灵的韵致,而略带悲凉。天空高远而空旷,心情空旷而寂寥,在徐悲鸿的《西天目山老殿》中,体验江南独有的味道。
有人说:观红叶在香山,赏秋景在天目。意思就是:只有天目山丰富多彩的秋色,互相辉映,才能组成一幅绚丽、完整的秋景画面。山前远眺,犹如万马腾云,脚下山峦起伏,林海苍茫,云蒸雾绕,色彩绚丽,如入仙境,正所谓“深、邃、幽、寂、奇、丽”六者兼之,也无怪徐悲鸿先生慕名而来,并留下佳作《西天目山老殿》。
此幅《西天目山老殿》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用笔苍劲浑厚,却又娟细韵长,笔墨苍中带秀,刚中有柔,在写出了深山老殿的清苦悲凉的氛围之时,又在满目昏暗的松柏林中,使得一树黄灿灿的银杏傲然于画面,顿又彰显出生机与韵味。远山恬静,似有独鸟飞过,浓荫掩映中的老殿静谧幽深,徐悲鸿先生也许就在这老殿之内吧,或者每年的秋初,徐悲鸿都要卸下所有的行囊,梳理思绪。
夜色渐朗,那云正从缠绵里渐次分明,向晨光而来。于是,清凉纯净的晨韵里便呈现出几分多姿的色彩,天边,晓色云开,大地,山水晓明。于是,朗朗人心,点点船帆,便齐齐地妆扮成沸腾、喧嚷、清朗的晨曲,通过傅抱石先生的《富春晓色》诠释着江南水乡的韵律。
站在《富春晓色》前,向下望去,透过绵绵的晨曦,眼前即是一幅泼墨的山水。远山近水,沙洲房舍,山下的树木,江中的船只,都绰约地隐在这淡淡的霞光里,一切突然都变成静谧而凝滞,万籁有声竟像是万籁无声一般。山和水自有一种魅力,似乎能把喧嚣的尘世万物都深化到自己那永恒的美中,甚至可以暂时遮掩起那些恶俗的、丑陋的东西。
细数着这里的每一缕风,仿佛都吹进了傅抱石先生《富春晓色》的水面山间,试图将在富春江所有的感触都留在画面,不论他日再作赏玩,或是拿与他人一同分享这称奇的瞬间。远山堆积的天空里,云蒸霞蔚,流淌着淡金色的容颜,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最饶风趣的,却是欲藏还露,似有似无的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看,几多船只在清晨的江水中荡漾。无法不去在意那流露出来的那丝若有若无的情绪,可在这些随意游走中,却是从容自在,没有刻意的经营,也没有过多的自怨自艾,有的只是他富于才情的笔下,宛如行云流水,笔致中毫无阻滞停留,汩汩泻出的景致,有的只是富春江山光水色的清幽玄妙,空疏灵达,平和隽永。
不要着急,在江南又怎会忘记西湖。
春暖花开的季节,西湖到处被雨幕遮着,红花绿树,远山近影,朦胧中显得格外清新迷人。雨中的西湖不加粉饰清新可人的样子,凭空让人添了几分亲近,多了一些柔情。温润的感觉在眼中融化,在心中流淌,更在傅抱石先生的手中凝聚为国画《春雨西湖》。
透过《春雨西湖》,举目观望,在细雨蒙蒙之中竟有烟波浩渺之感,一眼望去,不见尽头。 湖心之处, 总是有些不知名的鸟儿贴着湖面疾驰而过,时隐时现,恰似这湖中的精灵,想引领你在湖中畅游一番。远处山峰已尽为雨雾所掩,白蒙蒙的遮住了山体,竟然只有峰顶尚隐约可见,隐约可见中远处的几座山峰已犹如半落于青天之外,远远望去,山与湖之间已是一片茫茫, 已不知是山是湖,是人间或是仙境。
沿西子湖畔缓缓的行走,呼吸着湿润的空气,感觉在湖边的每一步行走都有着不同的魅力,从各个角度看西湖都有其美丽的地方,远远望着湖面上飘悠的小船儿,从水纹的皱折里飘出来,轻盈的像燕子,堤路两边的青草正在泛出新绿,湖边的柳枝染着浅浅的葱绿随风飘舞着,一树树的桃花儿膨胀着春天的热情 静静的湖水倒映着桃红柳绿,天水一片盎然。
春去秋来,秋雨洒落,阵阵西风给江南带来丝丝寒意。波光倒映迷蒙的远山,微风轻吻着的湖面,静静飘荡的小蓬船儿,白堤与苏堤静默地睡在怀里,远处的烟水茫茫仿佛在苦苦地寻觅知己,雨水打落晚秋的殷红又好似低声叹息。同样是西湖,同样是雨水,却展示了不同的景致,傅抱石先生在《西湖秋雨》中描绘的也是格外分明了。
秋风在秋雨里轻轻荡漾,秋雨也飘飘洒洒。面对这撩人的秋雨,禁不住深深地吸口清鲜带着湿凉的空气,一股清寒沁入心脾,好似这秋色笼罩的整个冷秋都融入了身体。大口呼吸着,就让这种感觉冲淡纷乱的思维,让每次呼吸带来的清凉快意抚平内心的世俗浮躁。
江南的秋雨并不会清冷得让人经不住战栗,而是让人感觉进入温暖而舒适的包围中一般。在西湖旁落座于小亭之内,看雨丝从空中筛入湖水中,看水中清幽荡过的一叶扁舟。至于那远山宝塔自然不能让它孤零零地在一边,要看着它的影子模糊一片。风吹飘摇雨丝洒落,水墨画一般,那正是傅抱石先生的手笔,大拙不雕,颇有韵味。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就是流连于心底的世外桃源,一幅流传万年美不胜收的山水长卷。
作者简介:
宋行标,字修水,号长石,1957年7月出生,浙江绍兴人,现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先后出版著作共计70余万字,获优秀著作出版奖;同时发表理论文章50余万字,分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及哲学课题奖。
主要著作:
·《中国绍兴水文化》 中华书局 2001年3月
·《长石论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8月
·《画坛拾微》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6年3月
·《近现代中国绘画名家名作赏析》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年1月
·《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9年3月
主编书目:
·《商学之祖范蠡与当代绍兴商人》(主编:吴慧、副主编:宋行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年4月
·《水墨江南》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年4月
·《文化江南——陈逸飞、潘鸿海、梁平波绘展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年3月
·《潘鸿海油画作品选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年10月
·《王羲之书法全集》(1—10卷)(主编:江吟、宋行标)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年6月
·《陆俨少绘画作品典藏》 (编著:陆亨、宋行标)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5月
·《林风眠绘画作品典藏》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6月
·《长石斋珍藏集》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3年6月
·《国风——中国近现代艺术珍选集(全二册)》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8年5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