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 | 王战新
就在这个月,中国的航空和航海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6月14日,工信部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透漏,C919 大飞机取得重大突破,即将取证交付。
大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级的重点项目,更是一次对中国工业的全方位抽查——大飞机的背后是材料科学、冶金科学、工程力学、空气动力学、热动力学等等无数学科专业的汇总。
6月17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亮相。
福建舰是中国军事科技的集大成者,它涵盖了电磁弹射、舰载机、拦阻索、激光焊接、特种钢、半导体芯片、5G通讯、北斗导航系统、动力系统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大飞机和航空母舰的成功,意味着我们已经掌握了天空和海洋的主导权,那陆地上肯定也不能输给别人。
除了“中国新名片”复兴号列车外,我们在民用工业领域也实现了“弯道超车”。广汽、比亚迪、蔚来等中国车企在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领域已经超越了众多国际百年豪门。
你所能想到的各种“黑科技”,如锂电池技术、油电混动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VR技术、雷达技术、区块链技术等,都已经被用到了国产汽车上。
如果说大飞机和航空母舰可以洗刷百年中国的屈辱史,那么中国新能源智联网联汽车则见证了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新能源智联网联汽车,就好比是民用领域的航空母舰。 那么,这些“民用航母”上到底装载了哪些秘密武器?
中国要想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围绕“电”来做文章。
一是彻底改变电力生产结构,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取代煤炭。
二是对交通工具进行电气化改造,不管天上的飞机,还是海上的船舶,亦或是路上的汽车,都可以用高能电池或混动系统来驱动。
2019年10月,中国首架四座电动飞机首飞成功
新能源飞机和新能源船舶还处于小打小闹阶段,没啥可说的。最值得关注的还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能源汽车。
从理论上讲,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可以有N种可能性,甚至有人在研发核动力汽车。已经商业化落地的主要有三种,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先来讲讲大家最熟悉的纯电动汽车。
据统计,动力电池在新能源乘用整车成本中占比40%以上。电池技术的发展、性能的提升是决定新能源车实现长久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们都知道,中国在动力电池行业占据了主导地位,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中,就有六家来自中国。
获得了垄断地位的电池生产商,越来越强势。
曾有消息称,某车企负责人为了拿到某品牌的动力电池,竟然在某三线城市蹲守了一个星期。
为了避免被电池厂和供应链“卡脖子”,实力强的主机厂纷纷走上了自研电池的道路。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汽集团,率先打响了动力电池“反击战”。
2021年,广汽集团陆续发布了“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超级快充电池技术”等三大原创电池科技,分别为用户解决了续航、安全、充电三大痛点。
广汽埃安超倍速电池技术可以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