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核酸采样机器人的诞生,医疗机器人的广阔前景再次引发市场热议。事实上,上海疫情期间,以消毒机器人、医疗废弃物转运机器人、药品配送机器人为代表的医疗机器人就大显身手,为降低患者交叉感染风险、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助力科学防疫做出了巨大贡献。
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表示,受疫情催化,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作为新兴技术和医疗健康两大热点领域的前沿交叉方向,医疗机器人不仅为后疫情时代下的抗疫提供了新路径,也被视为硬科技和大健康的关键赛道,在加快国产替代、推动健康产业智能化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到投资布局,可重点关注手术机器人这一细分赛道。
多重因素催热医疗机器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机器人产业迎来发展窗口机遇期。据IDC中国统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含无人机),目前占全球市场份额近40%,未来五年预计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速。
聚焦中国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是主要类别。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实现加工、制造、搬运等功能。服务机器人通常为可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实现清洁、护理、设施维护等服务功能。医疗机器人属于服务机器人中的特种服务机器人,指应用于医院、诊所的医疗或辅助医疗的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具体又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四大类。
尽管医疗机器人近年来才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但作为高端智能医疗装备的代表,一直是海内外关注焦点。中国也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重点扶持。例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也指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资本市场也对医疗机器人赛道青睐有加。《全球医疗机器人价值趋势报告2021》(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医疗机器人领域共发生55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为15.9亿美元,融资额环比上涨100%。
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分析指出,医疗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既是政策、资本助推的结果,也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仿生感知与认知等前沿科技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深化,医疗机器人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康复、诊断和医院基础服务等多个场景;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医疗健康产业需求激增。
手术机器人赛道腾飞在即
作为医疗机器人的重点细分领域以及微创手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手术机器人领域一直被视为下一个蓝海市场。据全球增长咨询公司沙利文2021年预测,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由2020年的4亿美元增加至2026年的3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4.3%,远高于全球增速。
什么是手术机器人?一般来说,手术机器人即外科医生能够通过远程控制,并通过微小切口精密操作进入患者体内的手术器械,从而辅助外科医生进行微创手术的精密操作型机器人。相比传统手术,手术机器人集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在手术操作、患者治疗、医生操作等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
作为坤元资产FOF投资生态链上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不仅具有手术视野立体真实,微型器械精细操控,狭窄空间下操作灵活等技术优势,还克服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概率高等问题,实现精准、安全、高效、微创伤。
细数医疗机器人领域内的热门赛道,手术机器人必占一席。《报告》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2021年医疗机器人领域共发生10起过亿美元大额融资事件,其中,4家为手术机器人企业。值得注意的是,4家手术机器人企业中,2家来自中国。
对此,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表示,资本躁动的背后,是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的快速崛起。尽管国产手术机器人起步晚,但随着市场需求放量以及国内高端制造能力和研发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逆势崛起。例如:微创机器人一直致力于设计、开发及商业化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经过多年的研发创新与产业积累,不仅在2021年11月2日成功登陆港交所,还发展成为具备手术机器人全链条底层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在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专利壁垒、临床进度和产业化布局上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打破了医疗器械高端智能制造领域国外企业长期以来的技术和产品的垄断。
总的来说,以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医疗机器人正处于大爆发前期,随着行业红利持续释放,人民健康需求持续升级以及国产替代加速,医疗机器人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并有望成为长期高景气复合型黄金赛道。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