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 王延鹤
“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
“气压低、氧气少,看似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关键的点就是GDP5.5%的增速目标。
总理用了不少时间和篇幅来做进一步的解释。
“5.5%的增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水平。”
“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了解中文的微妙,就知道这样的表述意味着什么。
从一定意义上,这就是把经济增长目标放在核心位置的意思。
在政府工作报告2022里,“稳”字出现了76次,以往的“稳”你可以理解为“稳健”,当稳出现了这么多次,那么这个稳的意思就只有一个“确保”,增长就是大局。
今年的增长压力山大。
2022年可能会是过去三十年来,中美经济增速离得最近的一次。
中国追赶美国的脚步,可以放缓吗?看看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你就知道答案是绝对不能。
但动力要从哪里来?恐怕今后更多地要立足于我们自己。
出口、消费、投资的三驾马车中:
外贸面临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大宗市场剧烈震荡和供应链不稳的风险;
消费对经济贡献率超65%,但消费增速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恢复缓慢;
投资的加码已经开始,在中央提出的“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信号下,各地已启动新一轮基建潮。
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激活中国铁打的市场主体——企业更上层楼。
中国超过4000万家企业里,95%以上是中小企业。
他们贡献了中国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就业,是中国经济的底座。
借用总理的那句话,中国的企业也已经来到了半山腰上,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但他们唯有前进,他们的身上是每年新增的一千多万的就业,是民生,也是国运所系,是发展。
事实上,当我们在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有点小雀跃的时候,大多数人却不知道,我们的数字化应用在一些关键指标上依然是落后的。
比如,我们千万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比例仅有25%,不到美国的一半(54%);更是只有约2%,刚完成了深度数字化。
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美国数字经济规模13.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在中国GDP占比已超38%。
把这几组数据放到一起,就勾勒出一个侧写:
数字经济会是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和就业的稳定器,是继续冲顶的“氧气”。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越来越快,数实融合在今年两会已是焦点话题。今年,对于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专精特新的支持力度只增不减。
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
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算力是生产力,算法是生产关系,构成数字经济的新动能。
中国的优势,恰恰在于拥有14亿人口的海量数据,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完整齐全的产业门类,以及领先世界的数字新基建。
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竞争,最终仍是靠企业的追赶和超越。
如果完成数字化的中小企业,能从2%提升到20%,甚至50%……推动作用不敢想象。
在三一重工的基地里,就藏着一面数字巨屏。
上面数据跳动,实时反映着分布在全国的数十万台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起重机等工程设备的情况和数据。
每一台机器的工作情况,每一铲子的挥动……传感器都会精确反馈回数据,显示在屏幕上。
通过屏幕能看到的东西其实更多,比如哪些地方在密集调用设备,证明有大项目、大投资上马;哪里的机器已经闲置多时,当地的冷热也就自然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