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1月24日讯 (通讯员 顾燕 秦瑶 记者 张斌)11月24日,常州市反诈骗中心接到正在国外留学的小王报警称,11月17日她接到“大使馆”的电话,对方称中国警方办案时,发现一贩卖个人信息犯罪团伙使用了小王的护照,怀疑她涉嫌违法犯罪。起初小王对电话内容半信半疑,但是在对方准确说出自己的身份信息后,她相信了这番说辞,也对“大使馆”工作人员身份不再怀疑。随后,“大使馆”将电话转接至“广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进行备案。
小王与“广州刑警”通过FaceTime联系,接受讯问,期间收到了冻结令、逮捕令两份文书,上面称小王涉嫌电信网络诈骗。随后她又接到一个境外电话,对方称是“国际刑警”,代表联邦政府要实施抓捕。
上述一系列事情让小王慌了神,连忙问“广州刑警”要怎么洗清嫌疑。对方称要先转账1万元“优先调查费用”,还让小王务必保密,不能告诉任何同学和家人,否则就立即抓人。第二天,对方称需要向检察院交纳9万“担保费”。第三天又称打官司请律师需要交纳12万,小王就这样一步步落入骗子的陷阱。
据警方介绍,冒充使领馆人员及国内公检法人员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一直是海外留学生群体容易被骗的高发类型。诈骗分子利用留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不熟悉两国法律,不接触国内防范宣传信息等弱点实施诈骗。他们通过不法途径购买了留学生个人信息,再伪造大使馆工作人员身份,骗取信任。随后以公检法身份抛出虚假法律文书引起留学生恐慌。最后编造“担保费”“律师费”“资产清查”等理由骗取转账。
常州市反诈骗中心提醒,使领馆不会与国内公检法转接办公电话,国内公检法机关也不会通过电话、微信、QQ、FaceTime等跨国办案,接到此类电话请立刻挂断。警方不会通过网络发送的警官证、通缉令、逮捕证等文书。留学生家长要密切留意子女的异常资金需求及往来,及时发现可疑情况;若遭遇诈骗请及时报警。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