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b站的一部五四宣传片《后浪》,一经发布即引爆网络。
内容我就不多加赘述,估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网上对这部片子的内容也产生了极其差异化的评价。
觉得好的人认为,这部片子代表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不吝赞美;
觉得不好的人认为,这部片子根本就不是代表的真正的年轻人,而是代表了大城市富足年轻人,难以产生共鸣;
也有中立的表示,这就是b站想要破圈进去主流文化的商业宣传片而已,何必上纲上线,看着图一乐就行。
个人认为,非黑即白的观点着实没必要,还是要客观看待这部片子呈现的内容,我就说说我对这部片子的看法吧。
诚实的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和年轻人,前部分内容我的确产生了一丝共鸣。热爱自己的生活,拥有自己的兴趣,努力拼搏获得自己想要的,这不就是年轻人吗?
但是,视频后半段呈现出来的“后浪”,我却难以产生一丝共鸣。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画面出来的是一台价值近8000元的iPad pro。
“学习一门手艺”,画面呈现的是动辄几百上千甚至上万的手办。
“去遥远的地方旅行”,但是视频制作团队知道吗?中国至今还有近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
视频中的“后浪”们,穿着华丽的汉服,拥有昂贵的摄影器材,游玩在全球各地,穿梭在城市的光鲜亮丽中。
我很幸运,虽然家中没有万贯,至少衣食无忧,住在城市的楼房中,不用为生活忧愁。可即便如此,画面中的一切于我而言也显得那么不真实,就仿佛是梦境中出现的一般。
既如此,中国其他万万千的年轻人呢?我说的年轻人,不是那批出生在象牙塔的年轻人,而是真真正正的,为了生活而早早抗下重担的年轻人。
当视频中的“后浪”在“自由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工厂里与这些“后浪”同龄甚至更小的年轻人正在昼夜赶工,替他们生产所需的iPad pro。
当“后浪”们在购买心爱的手办的时候,更多的年轻人正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思考怎样才能多赚一点钱改善生活。
在视频中的“后浪们”坐着飞机享受旅游的时候,还有更多多的、更多的年轻人,希冀的抬头看着飞机在天空中划过的那一条白线,却只能为了生存默默低下头,过着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
“我们都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可是为什么呢?难道我们就不配做“后浪”吗?为什么视频中的“后浪”和现实中的年轻人显得格格不入?为什么视频里只有象牙塔中的“后浪”自由自在生活的笑颜,却看不到一丝象牙塔外的青年为生活奔波的背影?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的确是这样。但不是如视频中说的,因为生活太富足,有太多可以选择的权利。
中国现今仍有近千万的留守儿童,父母为了挣钱背井离乡,家里留下的只有他们稚嫩却又成熟的身影。他们不想父母陪伴吗?他们又何尝不想能够拥有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可是他们不能,他们,才是真正的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得不说,作为b站破圈的商业宣传片,这部片子无疑是成功的,它成功地吸引了投资人对b站的兴趣。
可是这部片子不应该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用极小部分“后浪”们光鲜亮丽的生活,来代表所有的,现实中真正存在的年轻人,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我绝对不是喜欢无病呻吟,对生活抱怨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只是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没有看到真实的年轻人,我无法与视频中的“后浪”产生共鸣。相反,我不由自主的后退了一步,与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年轻人,站在了一起。
我想说,“后浪”,不只是丰衣足食,在灯红酒绿中翩翩起舞的年轻人。还有拿着简历奔走在招聘会、骑着电瓶车穿梭在街道巷尾送外卖,在房贷高压下苦苦挣扎的年轻人。
他们,不应该被遗忘!他们,也是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