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沉的夜幕下,在一望无际的茶田中,一队孩子手捧一只只小船灯缓步下山,呼应着四位村民合力抬着一只大船装置游向远方,伴随着孩子们纯真无邪的歌声,仿若歌词中唱到的一样,“如果有那么一只船......我想去看一下世界有多大”。在这个夜晚,孩子们的希望和乡亲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之种,耕种在现场的每一个人心中。
以上一幕发生在今年的“艺术在浮梁2021·秋”乡创节中。刘天池工作室旗下「耕种剧场」的老师们以“茶章四梦”为主题,通过深入景德镇市浮梁县的当地社区,采集当地传统文化,策划了一场乡村戏剧表演。这是一场将舞台放在乡野田间的艺术秀,也是一次当地老乡和孩童深度参与的社区再造活动,同时更是助力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次有益探索。
伟大事业、伟大征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自十九大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便制定三步走方略,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021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工作当中。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将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厚植土壤、强根固基,聚焦乡土文化复兴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的世纪工程,想要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其公平地分享基本现代化的成果,就不能将乡村振兴局限于使农民生活富裕、产业兴旺即可,而应该以此为基础,构建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社群及生态关系,而其中乡土文化复兴则将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根”和“魂”。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耕大国,五千年的历史亦可称为一部农耕文明史,广袤的农村和土地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乡土情结,乡土文化赫然已成为中华文明渊源流传的不灭载体和活力之源。文化兴乡村兴,文化强乡村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已多于农村人口,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空心村、留守村业已成为当今农村生态的一种缩影。人口的不断外流,致使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因此,如何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传承和发扬好新时期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文明兴盛,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使之成为富于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从而增强当地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成为未来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积极适应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新变化,把文化舞台上的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他们书写、为他们抒情、为他们抒怀。要着眼“标准化均等化”,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尽可能多地嵌入乡村,融入生产生活,送到村民的“家门口”,成为村民的“家常饭”。
使命担当、融合教育,探索乡村文化传承新路子
文化的传承首要在人,乡土文化要想赓续不熄,则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继承人的培养和教育上。因此,如何挖掘和教育好新一代农村和城市儿童,使其从内心认可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将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重中之重。儿童戏剧作为一种从西方引进的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地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特有的教育方法,使其成为艺术教育中最易被儿童接受、最受欢迎的门类,对儿童的艺术审美、语言表达、肢体动作、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全面提升有明显作用。
将儿童戏剧教育和乡土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田园教育+x生态系统”新模式,是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携手刘天池表演工坊进行乡村文化振兴探索的新思路。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深度挖掘乡村农业建设与民俗文化,结合当代人的传播方式,让乡村文明更具活力,因地制宜创新乡村脱贫,以文化塑造产业,以产业推进发展,共建美丽乡村,同时在进行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致力于探索戏剧的更多形态,试图用多种戏剧元素为媒介,协助挖掘本地文化属性、养成家乡自豪感与荣誉感,并依托表演为工具,帮助参与者开启自我认知、自我疗愈的过程,用戏剧普惠更多人。
正如「耕种剧场」策划的“茶章四梦”表演所要表达的那样,在原生态的乡土环境中,通过孩童和成年人的共同创作,将戏剧中的表达力、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带入到实践中去,充分调动每位参与者的感官,用身体、用心灵表达与倾诉着对家乡的热爱。戏剧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未来可以也必将能够作为一种重要内容载体,为祖国的乡村文化振兴事业蹚出一条新的实现路径!乡村振兴不仅是基础建设,更是文化的振兴,愿我们能够继续发现美好乡村,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