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文轩
时至年末,终于到了我们和2021说再见的时候。
就在我们即将迈入新年之际,网上传来了一个消息:
12月28日傍晚,相互宝发布公告,宣布将于2022年1月28日正式关停。
虽然早有预感,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这场由万万人共同铸就的大型社会实践还是迎来了它的终焉之刻。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相互宝不是第一家关停的网络互助项目。算起来,这已经是今年第10家关停的网络互助项目了。
今年以来,水滴互助、美团互助等大型互助平台纷纷关停。而相互宝,无疑是诸多互助平台中知名度最高的那一个。
三年前,相互宝一经推出,就立刻成为了民众关注的焦点。
它抓准了一个大众的普遍需求:
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下,普通人在遭遇重疾和大病之时,风险抵御能力差,容易一夜返贫。而常规险企推出的保险产品,无论在保险金额、条件限制方面,门槛实在有点高。
相比普通保险,相互宝作为网络互助平台只需要非常低的要求就能够参加:凡是符合健康告知要求,年龄为出生满30天-59周岁的芝麻分650分以上的蚂蚁会员都能参加。而参加互助的人,每月只需要参与分摊数元费用,就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保障。
所以,相互宝一经推出,立刻就击中了普通人的痛点,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其中。
三年来,相互宝的确做了一些事情——累计完成了71期互助,共救助了17.9万名病患,远超其他互助平台救助人数之和。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
瞄准民生痛点的相互宝,以低准入门槛保证了它的普惠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普通民众进行了健康风险意识普及。
然而,相互宝自推出以来,既获得了赞誉,也收获了不少质疑和争议。
网络互助运营之难
过去一年里,受分摊金波动、监管不明确、互助金申请争议等因素的影响,相互宝和其他网络互助计划的规模都经历了震荡。这让网络互助在经过2018~2019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开始出现颓势。
网络互助的模式,运行难度很大。金融界公认最难做的是保险业务,但相互宝可能比保险还难做。
首先,相互宝虽然便宜,但价格会随着每个月实际需要救助的人数而变化,因此会出现每期价格波动,价格确定性低于保险。
保险是一年交一次保费,虽然贵,但交完也就忘了。但相互宝是每月两次分摊,每次扣款都会让用户产生一次“剥夺感”。而且,因为相互宝的用户极为下沉,所以即使一次扣六七块钱,用户的反弹情绪也是很大的。
2019年6月,相互宝的分摊金从2毛钱涨到5毛钱的时候,就曾引发过网友“抗议”。相互宝官方还专门公告解释过原因(受等待期、重疾发生率的规律影响)。之后,对分摊金价格的不解和骂声,几乎伴随了相互宝的“一生”。
但即便是2021年,相互宝公示的信息显示,其60岁以内的互助计划,历史上最高一次分摊是7.56元,全年分摊金也仅为160块钱,没有超过官方承诺的188元最高线。
这很直接地说明了,互助模式的运营,对用户价格承受力、心理拿捏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平台在价格上没有管理好用户预期,也加剧了这一问题。
相互宝上线时,最初的几期分摊是几分钱,外界的感知就是价格便宜。相互宝的条款里,也有一个承诺是“单个救助案例的人均分摊不会超过0.1元”。这条规定,被很多用户误解成了每期救助人均分摊不会超过1毛钱。这也是后来分摊金涨到5毛钱时相互宝被大骂的原因之一。
现在看来,如果时光能倒流,相互宝的运营团队更高明的做法应该是,提前管理预期,告诉成员后面分摊金会涨,因为受重疾发生率、等待期制度等因素影响(虽然理解、教育门槛是有点高)。
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相互宝也没有机会重来一次。
另一个尴尬是,“拒赔”带来的争议和骂声。
无论是保险还是互助,只要有理赔规则,必然产生拒赔。而拒赔就会让自己和用户站到对立面,被质疑甚至谩骂。“拒赔”也是保险业被骂的最主要问题。
相互宝的救助标准是其和成员签订的《互助规则》,主要的拒赔争议发生在未过等待期、带病加入、疾病标准不符合等情形中。平台按照统一规则调查和审核,然后对案件做公示,公示通过后才予以互助。
由于案件都需要公示接受监督,因此不难理解相互宝必须统一按照救助标准进行救助,否则肯定会被曝光和质疑,产生“信任危机”,对相互宝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但依旧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相互宝会“拒赔”?
相互宝历史上出现过2个关注度极高的争议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