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一天傍晚,一个由工业园区组织的数字化技术交流会已经进行到了尾声,老秦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手机,有时,他会和身边坐着的老边聊两句。老边的厂区就在老秦厂区对面。
两人的工厂在江西某地级市的这个新建的工业园区中都不算大规模,一两亿的盘子,年产值千万左右。产线不多,有时候活多,有时候干脆停工。
老秦的工厂加工稀有金属,老边经营的是一个工业制服加工厂。
“听到什么觉得厉害的?”散场后,老边问了一嘴。
“小工厂看不懂折腾不起,撑不了这个面子。”老秦没当回事,“什么时候这些技术和装备可以像我们买电脑电控设备一样简单直接可控,再考虑。”
老秦的心态不是个例,可能是中国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最普遍特征。
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9.8%,全年经济增速,国际组织与市场观点大多预判在8.1%左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佳。
数字经济占我国GDP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中国企业近几年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时代洪流之中,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速。
但把目光移到微观世界,今年公司层面生存承压巨大。尤其中小企业,压力比大企业更大。在GDP占比已经超过三分之一的数字经济中,中小企业存在感不强,企业、行业间的数字化转型分水岭正在形成。
更早进入数字化进程的大企业进一步扩大了竞争优势,在疫情后实现了增长提速,并着眼实现突破性创新增长。中小企业受制于各种原因,如“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或止步不前,或陷入困境。
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如何稳?如何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快创新布局,拓展发展新空间。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到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从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到加快数字化改造。
在数字经济如此重要的现阶段,弥合中国数字化分水岭是当务之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突破一个技术,往往能够创造一个细分产业,盘活一个大行业,激发出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进”的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了一个信号,要适度超前部署,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动能。
这样的布局有其逻辑。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延续蓬勃发展的态势,规模从2005年的2.6万亿扩张到了39.2万亿元。中国数字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多年超过同期GDP名义增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叠加疫情因素影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最具活力、创新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何为核心增长极?除了增速,还要看占比。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逐年提升。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2005年,中国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仅为14.2%,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快速提升到了38.6%。也就是说,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GDP由数字经济贡献。
还有另一组数据值得注意。上文讨论的对国民经济增长尤其重要的数字经济,由两种经济形态组成。其一是数字产业化,即数字技术新业态,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公司;其二是产业数字化,如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这两大类经济形态共同组成了数字经济。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2015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的占比大概为1:3;到了2020年,这个比例变成了1:4。也就是说,产业数字化占比在逐年提升,中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展迅速。
更进一步说,中国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成绩,仅是大中型企业刚刚开始起步阶段,就对中国经济全局产生了巨大的正向作用。
那么,当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进入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时,在中国商业经济链条上的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就被提上了日程。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释放经济潜力的关键。
但你不得不承认,数字化转型这件事情,就像给企业的所有人都配备电子化办公系统一样,它首先是一个资金和资源的投入。而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都更加被动。
然后,人们才会意识到,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运用数字技术革新生产方式、管理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
尤其在此次疫情中,中小企业对疫情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尤为敏感,根据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数据,数字化成熟度高的企业在疫情冲击下3个月内恢复比例高达60%,而数字化成熟度低的企业恢复比例只有48%。
这个分水岭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更早进入数字化进程的大企业或早或晚进入了数字化红利变现期,没有进入数字化进程的中小企业对于外部环境更加敏感,容易陷入困境。
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未来很光明、空间巨大,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之路还需要更多天时地利人和的集成。
“进”的时机
大企业从信息化转型升级到数字化的过程虽有曲折,但总体推进相对顺利,那么为什么占据中国经济主流的中小企业很难模仿呢?通过我们的长期综合访谈和整理,包括了几个核心原因。
首先,没有人会否认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释放经济潜力的关键。但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都较为落后。大企业实力雄厚,往往有专业团队甚至公司来牵头落地数字化,中小企业有专职的CIO就已经非常不错。此为“转不了”。
其次,数字化能够为企业带来全新的商业空间和机遇,这点大家普遍认同,但收获的前提是付出,中小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尤为敏感,当外部大环境不那么好,又缺乏外部助力的时候,他们的首要诉求是活下来。此为“不敢转”。
另外,就算一些公司准备好了预算和人手,按照现在的数字化能力供给市场的逻辑,也“不会转”。
但到了今天,情况已经在改变。
其一,政策层面的通路打开了。国家部委近几年来密集发布政策,全方位解决企业转型难题,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解决“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难题,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纾困发展保驾护航。
“东数西算”是一个典型案例。
人类历史上几次大技术革命,核心都是生产力的重新布局,编织一张新的能力网。比如,蒸汽机时代的“铁路网”,电气时代的“电网”。数字经济时代,“算力网”恐怕非常重要。2020年9月成立“东数西算”产业联盟,今年5月,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启动,“东数西算”工程进展很快。
宏观来看,数据资源是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最大优势。中国政府前瞻性布局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人口红利转化为数据红利。微观来说,算力网的搭建,将为中国数字化转型大部队提供足够的弹药武器,类似水和电一般的存在。
算力网之外,其他几张基础网也初具规模。
适度超前的5G建网战略,使中国在5G覆盖水平上远远领先。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累计建成5G基站129.1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市区、97%以上的县区以及50%的乡镇镇区。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5G基站,约占全球70%。5G终端用户达4.5亿户,占全球80%以上;5G应用创新案例超过1万个,覆盖22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
5G超大带宽、超低时延、海量连接的特性,高度契合工业企业对无线网络的需求,弥补了传统无线技术可靠性、连接范围不足等短板,为更大范围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
5G网的成熟要和大型企业数字化经验结合在一起。
比如,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是这两年的重点,在制造业、港口、电力、矿山已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包括机器视觉检测、精准远程操控、现场辅助装配、智能理货物流、无人巡检安防等应用实践案例已经很多,给更多商业市场中的企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
对于类似老秦这样的后来者而言,更有裨益的是,随着飞轮效应的扩大,网络建设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新技术的使用门槛进一步降低,加上科技公司对各行各业数字化能力和要求越来越了解,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成熟度越来越高,适配中小企业数字化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再加上市场中服务伙伴能力的持续升级,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能以更低的门槛和成本获得更好的数字化升级体验。
除了企业领域,在数字化应用最广的另一个战场——To G政府城市数字化领域,“进”的空间同样巨大,逻辑也类似:飞轮效应带动新的增长空间。
数字化从一线发达城市下沉到地市区县,将打开全新的空间。
有厂商调研数据显示,未来5年地市以下的城市数字化转型空间占比将超50%。这是新的需求,也是整个ICT生态的新机会。
“进”的路径
重新回到文章开头老秦的观点。既然数字化进一步下沉外扩,到了飞轮效应发生作用的节点了,为什么老秦感受不到?
因为通路还没有被打开。
针对一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方案,通用的做法是,企业找到销售,在明确有转型升级需求之后,需要走过咨询、产品方案选择、集成、设置、辅助运营等,中间还涉及财务交割、集成交付、集成采购、软件开发,运营维护等多个复杂环节。
这种模式可以被理解为深度定制。你可以理解为,当一套别墅新房需要装修,由一个大型装修团队,各司其职,针对你提出的要求,所有的产品都深度定制开发。仅仅是听起来,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大事,费钱、费时且费力。
中国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走过多年,前期参与的主要是大企业和政府部门,这样的流程没有问题,他们的情况复杂,要求个性,单纯模块化的方案很难通过拼接满足用户。
但到了数字化能力下沉的阶段,这样的方式就不再适用了。一方面,广泛的商业市场上的绝大部分企业事业单位没有过于个性化的要求,但对于成本和短期可见的效果会更加敏感。
这时候,科技公司如果还在使用原来的服务方式去服务这样广阔的用户群,势必行不通。毕竟,一套小户型的正常住宅所需要的定制要求,和别墅新房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下沉时代,这种做法显然已经难以适配。政企行业客户的转型升级要求不一样、对新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服务等的需求虽然不尽相同,但相对统一的模块化产品,或基于模块化产品方案的二次开发基本就可以满足。
这个市场就好比中国经济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要彻底匹配这样的需求,科技公司需要转变做生意的思路。
当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之后,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了问题的关键。
充分利用中国数十万家大大小小的渠道合作伙伴是一个思路。在我们的前期走访中,我们发现,一些科技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机会。
我们了解到,华为近期将推出合作伙伴新政。有相关人士告诉我们,他们在现场访谈与调研,总结出华为在人员组织、产品解决方案、项目报备、商务报价、交付服务、伙伴赋能等方面在地市区县市场中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华为更擅长服务大型企业和政府客户,与华为合作的,通常也是这些行业中领先的合作伙伴。这既是优势,但如果要做广阔商业市场的话,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人员下沉与投入不够等。
大项目大团队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无论是项目操作、商务合作,还是项目交付、速度,都不太匹配商业市场的需求。
针对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华为也将通过一系列的合作伙伴新政策来调整,来鼓励更多的地市、区县的合作伙伴加入,用更短的决策链条、更有利于这些伙伴的激励方式和更接地气的产品、方案来撬动广阔的商业市场,加速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下沉。
另一家中国头部AI解决方案公司也遇到了这个问题。这家公司的某核心高层对我们说,他们此前擅长做深度定制的大型客户项目,但这样的项目毕竟有限,明年考虑针对更下沉的市场,做模块化产品解决方案,向更广阔的企业出售自己的标准产品。
他坦言,商业市场广阔的合作伙伴资源集纳和维护,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对于他们这样的企业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撬动。但这件事“不得不做”。
近期,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答记者问时提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今年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5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930家,分别累计达到848家、4762家,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2022年要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引导更多大企业对“小巨人”企业开放市场,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
老秦的一个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工厂位于江西赣州。这家稀有金属原材料供应商的客户遍及全国各地,在行业内属于中型企业。稀有金属行业价格变动频繁,对于原材料供应商来说,高效的排产非常重要。排产所需信息几乎涉及客户、销售、订单、采购、库存和生产等各环节,这些数据时刻在变。稍有不慎就容易给厂子带来损失。
该厂一个相熟的高层告诉老秦,厂里正在上马一套数字化排产项目,如果顺利的话,年后就能上马,若年产量和今年相当,预期明年全年可以直接减少至少20%左右的损失。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或许很快有一天,老秦可以像购买部署信息化办公设备网络一样,在销售和服务人员的一对一指导下,快速简单选择让他兴奋的数字化产品、转型方案等。
中国数字化进程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当绝大多数商业市场上的选手们从容应对下行压力,找到新的上行空间,中国经济就能够有韧性、有弹性、有空间完成“稳中求进”的阶段目标。(来源:《财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