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第六届教博会卫星会议系列在线活动“高校教育创新成果展播——淮北师范大学专场”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和淮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淮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福华推介了学校教师教育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来自淮北师范大学的多位专家、教师分别就“认知神经科学维度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未来教师智能教育素养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教学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项目进行分享。活动由淮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院长李雨奎教授主持。
淮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淮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福华
李福华介绍,淮北师范大学在47年发展历程中始终把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根与魂,凝练了“爱师崇教”的师范特色。
淮北师范大学自1974年建校,作为原煤炭部唯一一所本科师范院校为全国煤炭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形成“爱煤、学师、从教”的教师教育传统。1998年,学校体制改革后,形成了“爱煤乐教”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太阳石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红烛精神。2010年学校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办学目标定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积极落实特色兴校战略。
2021年9月淮北师范大学召开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提出“爱师崇教”的师范特色。“爱师崇教”就是热爱师范行业、喜爱教师职业、崇敬教育事业、崇尚教书育人,即有理想信念的职业要求,又有尊师重教的时代要求,既有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有个人的价值诉求。
李福华表示,从“爱煤学师从教”到“爱煤乐教”,再到“爱师崇教”,是学校不断凝练办学特色的过程,更是学校传承精神、统一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47年来的发展历程,43年的本科办学,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人才培养使命,树牢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先后向社会输送10万余名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先后为全国煤炭系统及基础教育培养了1100余名中小学校长,4800余名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3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淮北师范大学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弘扬时代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四有”好老师。
认知神经科学使特殊教育的研究发生根本转变
吉林大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燕燕
近年来,实证科学范式教育学模式的探讨成为热点。淮北师范大学燕燕教授做了题为《认知神经科学维度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主题报告,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是如何和特教课程结合,形成围绕实证维度的新的特教课程体系。
以知识具身原理为基础,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探索,燕燕教授认为教育学院的课程体系应该以特教为体,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学前教育为面。正是基于认知不能现象(心理学),教育研究者反观出知识的本质、教育的原理(教育学),怎样有效帮助儿童进行学习(学前教育),以及教育技术的具身原理以及应用(教育技术学)。也正是基于身体哲学,燕燕教授的团队建构起认知神经科学范式的特教课程体系。比如开设认知脑、情绪脑、神经科学概览等课程。其次,把认知神经科学融入到生理学医学、心理学、自闭症语言干预、动作治疗、智障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视听障碍康复等课程中。同时,燕燕教授引进了中华原典中的知识具身观,比如《庄子》中的经典案例等。为打破概念论形式的知识学习,该团队重视实践课,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介入干预,形成知识的“上手状态”。因为身体是能感的,即便身体损伤,但只要身体在世,特殊儿童依旧能够认知、感知。但这是身际间的僭越与互渗,即情之濡润。特殊儿童在情之濡润中的概念的生发与认知,才彰显出特教教师的首要专业性。
具有前瞻性、高阶性、挑战性和批判性的认知神经学维度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使特殊教育的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即从长久盛行的行为主义理论转向认知神经科学与人文主义相耦合的模式,为新理论视野下的特殊教育的发展提示门径。
建构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培养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点长张琪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点长张琪在展播活动中分享了《未来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研究成果。他认为,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培养体系,应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师专业发展模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索未来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引领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该成果聚焦未来教育发展新技术、新思维、新变革,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发展的应用场景,探索未来教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技术融入式”能力图谱与教学能力的发展要素,对“智能教育素养的要素与逻辑关联”“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数据驱动的教育综合评价范式”三大要素展开系统、深入研究。据此探索智能时代“人机协同”的双师模式、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基于VR场景的编程能力、“学研创”实践模式,以及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教育评价和智能教育服务。
《未来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研究成果对新时代教育目标、“数字原住民”学习者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新规律,以及对未来教育新形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教育场景与实践案例,系统分析智能技术支持教与学改革的作用点,展开跨校协同研究,为构建全员、分层培养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环境与培育指南。
张琪还围绕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培养体系、方案设计框架、实施流程、实践案例、成果的研发历程等五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五大有效实施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孝诚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解决乡村学校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业负担较重和核心素养落地较难等问题,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孝诚研究团队在科学界定和刻画数学高效课堂的内涵和特征基础上,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归纳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实施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开发了旨在课堂改进的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构建了协作性行动研究框架,提炼了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五大有效实施策略。
李孝诚在展播活动上进行主题发言,分享了《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教学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研究成果。该成果以学生数学思维活动为载体,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创新性地开展了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理论成果指导下,基于“UDFS”实践共同体,秉承“尊重·合作·创新”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设计了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的个性化教学开展。
该成果获得安徽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十年来,已经在安徽、甘肃和山东等省的30余所初级中学推广,学生基本素养和教师专业素质均有显著性发展。还生成了包括精品教材4部、国家级教学与培训案例3篇和教学研究论文近百篇等丰富成果。
本场高校教育创新成果展播——淮北师范大学专场活动上,淮北师范大学分享了该校的优秀教育创新成果。三位项目成果研发人针对师范高校课程教学、实践成果等特色经验成果进行凝练,并从成果拟解决问题、价值理念、解决方案和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借助高校教育创新成果展播平台,在发挥特色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以期为更广泛的潜在成果使用者及学习者借鉴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