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将近,美国人面对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心情复杂。
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的魔幻场面正在上演。史上物资最短缺的圣诞节,这可能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的第一次。
不是做不出商品,而是运不进来。
太平洋东岸遭遇的“供应链危机”,造成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的史诗级拥堵,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海上滞留货轮数量一度达到80艘,一些货轮居然需要等待240小时才能卸货。现在买一支钢笔、一台笔记本电脑或一扇铝合金门窗,都可能要等6-10个月。
于是中国话那句“有你的快递儿”,用美式英语念出来就成了“You need cry, Dear!”
两句发音几乎相同的话,却表达了太平洋两岸民众截然不同的悲喜。
受损的供应链,加大了美国乃至世界的通胀压力。以至于刚刚通过“大基建法案”的美国,忍不住向中国的无人值守码头、运转良好的物流体系投来羡慕的目光。
01
数字底座为智能交通插上翅膀
说到智能交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几年最热的风口——智能汽车。但硬件其实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国想要真正落地智能交通,还需要将车辆与道路也连成一体,做到车路协同。
智能地图就是人类目前找到的中介之一。在这个赛道上,百度地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选手。
想拔得头筹,首先需要把交通数据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
大家都知道,交通数据是实时变化的,非常随机。这不仅影响出行效率,甚至会出现安全隐患。智能汽车迄今无法做到自主驾驶,无法处理路况中突发的异常情况正是原因之一。
以AI视觉能力解析实地影像,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再配合AI超强计算能力,从海量地图交通动态数据发生到发布出行方案,时效可以达到分钟级。这是真正的“快、准、全”。
更多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已从蓝图照进现实。
举世瞩目的冬奥会即将在北京-张家口拉开帷幕。北京见惯不怪,但张家口如何hold住这么大的场面?
张家口的底气来自当地交通运输局。因为有了数据与技术支撑,交通信息服务及指挥调度顿时应对自如,这对奥运赛区管理和赛事服务至关重要。
这背后,是百度地图为张家口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建设提供了百度专网地图(DuGIS)、交通路况态势监测与研判分析Web服务API等基础数据和技术服务,使张家口市TOCC全面实现了集路况感知、业务监测和指挥调度为一体的管理。
一言蔽之,就是全域交通运输“一张图”。
02
千行百业的新蓝图
玩转“时空”的底气,来自百度近十年来对AI锲而不舍地投入,完成了从搜索到人工智能的转身。靠着硬核的技术攻关,百度已连续四年在AI专利申请量、授权数上排名全国第一。
把自身AI能力外溢,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带动更多企业奔赴智能升级,正是百度地图现在的大事。
2016年,上海迪士尼开业,吸引了无数游客。到了迪士尼,当人们习惯打开地图APP寻路时,却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图”。不仅是景点、路线、餐厅、纪念品店被一图收尽,甚至连寄存柜、直饮水、吸烟区、体外除颤器(便携式抢救心脏疾病的医疗设备)等基础设施,百度地图都给你标了出来。不仅全面,而且误差控制在5米之内,这背后是POI点采集的威力。
去年11月,保定公安交警携手百度建成AI交管大脑,很多市民一下子被惊艳到了。现在在保定打开百度地图,屏幕上会显示红绿灯状态和倒计时,和真信号灯分毫不差。市民开车就能控制速度,避免急刹车和急加速,节能又安全。
不再局限于流量入口,更类似一个生态化的平台,百度地图生态全景3.0依托生态辐射力全方位地服务各类用户和市场组织,彻底打通B、C、G三端。从一个具象产品进化到一个生态化的中枢,本质兼容应用平台和数字底座两种形态,上限也将从原来的产品能力扩展到更大的生态边界。
复盘百度地图从国民出行平台向数字底座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地图生态先内化后外向扩展的过程。
赋能后的千行百业,也让百度地图的生态更加繁荣、充满活力。
这是百度地图的方向,也预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未来。
03
智能交通影响国运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沿着护城河修建了一条500米的铁路,规模其实相当于今天游乐场里的小火车。但在当时,这条铁路把紫禁城里的皇亲国戚吓得不轻,于是下令赶紧拆了。4年后,太平洋的另一边。随着犹他州打下最后一颗道钉,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全线贯通。从那一刻起,纽约与旧金山之间的路程,从6个月缩短到7天。
美国这项“世纪工程”,华人劳工比例高达95%,几乎就是中国人建起来的铁路。它抬升的,却是美国的国运。
一拆一连,两条铁路的命运也在冥冥中预示了两个国家的走向:晚清在外辱内乱中风雨飘摇。美国则依托铁路扩大内需市场,迎来经济起飞。
民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却无力扭转晚清留下的残局。依旧落后的交通体系,拖了经济的后腿。
这样的切肤之痛,让中国在1949年后勒紧裤腰带也要架桥修路。
改革开放后,“想致富,先修路”成为很多地方的致富密码。
更大的飞跃出现在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抛出“4万亿”,大部分投向了基建。
很多年后,等那些基础设施竣工,人们恍然发现,过去被山川河流所割裂的一个个区域小市场被连接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在中国逐渐成为“基建狂魔”时,美国也没闲着。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麦克莱恩改良了英国人发明的集装箱,由此开启一场海运革命。
陆地上,美国地广人稀,“摊大饼”足以应付。
中国却不行。
首先,中国地形七山一水两分田,如果像美国这样“摊大饼”,土地资源不允许。
其次,以中国的人口,如果汽车保有量对标美国,必然会耗费大量能源。国家能源储备也不允许。
最后,气候变化近年成为全球关切的重大议题。其中交通运输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6%。因此在全球实现零碳排放目标过程中,一定要解决交通运输的减排问题。而且,疫情扰乱海运在美国造成供应链危机,也暴露出传统交通模式的脆弱性。
今年9月,新华社发文特别强调中国大步迈进“交通强国”,要从“够不够”到“好不好”。
问题来了,如何从“够”到“好”?
题眼就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新基建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中。那时还没有疫情,可见中国早就在未雨绸缪。
相比“铁公基”为代表的基建,新基建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中国明显希冀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充分挖掘和释放之前那些基建的最大价值,实现“交通强国”。
一场变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