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图图
我们正处在一场深刻危机的边缘。
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切其实都只是表象。比如——
互联网巨头遭遇集中的反垄断指控,教培行业一夜变天,房地产市场风声更紧……各行各业都在重新思考发展逻辑;
高校毕业生再次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2022年度国考人数达到213万,最抢手岗位“两万里挑一”,中国的人口迁移、就业导向悄然转变;
“碳达峰”“碳中和”“ESG”等专业名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COP 26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中美释放全球合作的乐观信号。
深层次的逻辑是,技术红利衰退、创新不足导致产能过剩,旧体系效率下降。
根本解决之道就是通过创造新的技术,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工业革命。这一次,全世界选择的是“绿色革命”。中国的行动则更为迅速。
我们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许多人心里满是问号——中国经济究竟在往何处去?个人决策又该做怎样的调整?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今年中国GDP将增长8.0%,明年增长5.6%。
毋庸置疑,中国的发展,已经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2021年,最高层提出了新时代的两个关键词,一是共同富裕,二是双碳,它们都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系列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让这些关键词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持续的人口变迁决定了发展逻辑的巨变。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阻碍资源流动的“墙”被一个个打掉,“大都市圈”将成为城市的标准形态,并源源不断地从全国虹吸人口,“抢人大战”成为城市竞争的新形式。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现有流动人口3.76亿人,已经占到城镇人口9.02亿人的41.6%。2010~2020年间,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而中部、东北地区人口比重则有所下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指出,“乡土中国”已经转变为“迁徙中国”。
另一方面,据统计,中国人口的峰值将出现在2025年,随后人口红利将开始衰退;与此同时,高学历的人口占比越来越高,人口素质逐步上升。
这必然要求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该淘汰的淘汰,该转移的转移;未来,我们需要通过对工作技能和创新科技的投资,提高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
中国人口在数量、地理上的变迁意味着,人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要素,“以人为本”也成为了政策制定的核心指向。
从这个逻辑上看,弥合阶层差异、治理生态环境,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从中期来看,全球一体的气候行动正在引领产业格局之变。
在刚刚过去的COP26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重申了“3060”气候承诺;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中美还发表了联合声明,将在未来十年携手减缓全球变暖。
而在11月14日召开的“2021凤凰网财经峰会暨天籁思享荟”上,马光远、秦朔等重磅嘉宾立足广州这座千年商都,以“都市圈时代下的新格局,新机遇”为主题,从国家大政策中捕捉未来最大的投资机遇。
经济学家马光远预计:“‘十四五’规划提到将大力打造的绿色产业、战略产业、未来产业中,会崛起一批重量级企业。”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将助力双碳视为自己的使命,不仅积极探索零碳转型,还主动出击布局新能源产业。
马光远提到,如果单独看新能源行业,“你会发现中国目前在全球的竞争力很强,全球前十的新能源企业里面,基本上有一半是中国人在做”。
新能源领域,已经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新战场。
从短期来看,全球抗疫曙光初现,个人投资面临新的经济环境。
全球经济并未完全复苏,货币大放水尚未见顶,多国面临通胀压力,每个人都在寻找能够抵御通胀的核心资产。
此外,随着近期世界多国匆忙“解封”,势必对经济格局造成一些影响,全球复苏愈发不均。
面对这些信息,普通投资者很有可能“饥不择食”,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而马光远则表达了对中国经济韧性的信心: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2019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危机,中国都成为了全球的“避风港”。
“根据我这么多年对中国经济的观察,我发现,当大家对于中国经济非常担心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经济都会迎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