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元阳梯田,金黄的稻穗、流畅的线条,美得让人不忍眨眼,溢满了乡野神韵。海拔不同,一座山坡黄色由浅变深,形态各异,梯田与劳作的人们构成一幅秋收美景。
2020年,红河县克服了疫情、干旱等困难,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为13.1万亩,比上年增加0.217万亩,增幅1.68%。由于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今年种植的水稻可实现全面增收。根据测产,预计稻谷总产达6.5万吨,比上年增0.22万吨,增幅3.53%;综合平均单产492.8公斤/亩,比上年亩均增8.8公斤,增幅1.82%。
目前,正值秋粮作物生长和收获的关键时期,我省各地喜报频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我省夏粮总产量249.5万吨,同比增2.4%;单产171.9公斤/亩,同比增3.1%,继2019年又连续刷新“纪录”。据省农业农村厅农情调度,截至9月25日,全省已收获秋粮1401.3万亩,根据目前已收情况来看,预计秋粮单产和总产可实现“双增长”,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绷紧“底线指标”这根弦用好“满栽满种”这一策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和病虫灾害重发的不利条件下,我省立足世情、国情、省情、粮情,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粮食生产作为保安全的重要基石,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作为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稳定产能、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抓实抓好粮食生产。
年初召开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稳产保供视频会议,明确粮食生产任务,全面部署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措施。要求各州(市)、县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严格保持在上年水平以上,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50万亩、产量达到1870万吨以上,夯实稳住粮食“基本盘”。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咬定粮食目标不放松、坚持粮食生产“三稳”政策不动摇、确保实现满栽满种,压实各级重农抓粮的责任,压茬推进春耕备耕工作的有序开展。
同时,把晚秋粮食生产作为一季作物认真组织抓落实,以秋玉米、秋荞、秋马铃薯、秋红薯、秋杂粮、秋杂豆等作物为重点,积极推进玉米后套种、烟后套种、经济林果套种和稻后秋大豆、秋玉米等种植模式,统筹生产布局,充分挖掘晚秋粮食生产潜能,宜粮则粮,应种尽种,拓宽全年粮食丰收渠道。
落实“藏粮于技”提单产实施“藏粮于地”增单产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科技促进增产增收,我省及时印发《秋粮生产十大科技增粮措施》《晚秋粮食生产六大技术措施》。依托示范助推绿色发展,建立113个省级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3个全国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10个全国和29个省级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县,28个省级农药减量增效试点县,每个示范或试点均编制了实施方案,并印发各地交流实施,提高政策的引导成效。依托政策推进晚秋生产,充分利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补助政策,开展耕地轮作试点面积131万亩,安排1000万元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扩大晚秋粮食播种面积达100万亩。
走进弥渡县红岩镇史近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放眼望去,一片片农田方方正正,一条条沟渠纵横相连,宽敞平坦的机耕路从田间一直延伸向远方的村庄,田野里,农作物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新景象。今年,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农田建设工作决策部署,集中力量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截至6月底,2020年全省共投入资金30.35亿元,共完成农田建设面积183.9万亩。通过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促进了粮食增产,保障了粮食安全。
打赢防控“超级害虫”硬仗
夺取秋粮丰收,除做好“藏粮于技”等工作外,重点还要打赢防控“超级害虫”草地贪夜蛾这场硬仗。
今年我省及早监测预警,组织各级植保部门抓好4400个监测点的监测工作,把握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发展动态,适时组织会商、发布预警信息,科学指导防控开展。在全省,特别是沿边26个县布设320盏高空灯,织密草地贪夜蛾防控的“天网”,布设26万套性诱捕器,筑牢草地贪夜蛾防控的“地牢”,以“天网”“地牢”做实统防统治措施的落实。做亮示范建设,按照《2020年云南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组织各地抓好示范区建设,构筑严密的防控网,截至9月25日,累计防治草地贪夜蛾1607.06万亩,有效控制了危害损失。
(云南网记者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