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在珠江新城CBD的白领一族,最近有了“逛市场”的新办法——在休息间隙用手机下单,肉菜市场的自有配送员把肉菜直接送到公司门口,只要把它们存放在写字楼冰箱,下班就能直接拎回家做饭。
随着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加上疫情期间生活习惯的改变,线上买菜的方式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接受,传统肉菜市场原有的消费模式受到冲击。然而,市场经营者认为,传统肉菜市场依然具有多方优势,未来要保持竞争力,须朝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其中,完善线上配送平台至关重要。
市场老板:肉菜再新鲜也要有客人才行
“疫情期间,我几乎一次也没踏进市场,都是在线上买菜。”家住天河北的张小姐说,尽管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但线上买菜方便又省事,已经形成习惯,“虽然市场离家只有10分钟路程,现在只有顺路时才会到市场买菜。”消费模式的变化,使传统逛肉菜市场的方式变得有些“过时”。
广州肉菜市场行业协会会长李雪金表示:“疫情发生前,接到肉菜市场升级改造任务,有些市场经营者有点不知所措,追问我如何是好,我认为5G、溯源、环保、新科技以及服务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加入新技术,如穗和肉菜市场、增城鲜毗邻就采取了新的监督系统——管理人员只要在总控室,就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悉每个档口的销售数据,以此减少人员巡查的成本;在模式创新上,广州市肉菜市场协会引进本地大品牌,确保溯源的可行性,并对接扶贫地区,使货物从帮扶对象到肉菜市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有肉菜市场老板对记者表示:“市场比以前再干净整洁,肉菜再新鲜,价格再优惠,也要有客人才行。”
优势:货品有保障 选择性更大
要适应新的销售生态,争得一杯羹,开辟线上销售渠道至关重要。日前,记者走访市场发现,部分传统肉菜市场已经开设线上平台,配置自有配送团队。在珠江新城某肉菜市场,一家与市场合作的平台公司负责人卢先生介绍其运营模式:“商家进驻我们的小程序,各自管理自己的线上店铺,定价、做优惠,客户可以选择不同商家的商品,统一下单,我们后台接受下单后到不同商家‘拣货’,集齐商品后进行配送。”
事实上,这种配送方式与目前许多大型生鲜配送平台的操作模式差别不大。一名行业人士称,区别在于,盒马、每日优鲜等配送平台的商家是单独的个体,传统肉菜市场的平台上由众多商家组成;京东到家、达达等平台属于专门的外包接单平台,理论上配送员的随机性较强,而传统肉菜市场属于自有平台,一个团队专门服务于某个市场,相对固定。
卢先生称:“外包配送平台对于货品没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而我们在拣货的环节,会把关,看看货是否对板,足不足秤,品质能不能达标等。”他说,在配送人员确认并接手货品那一刻起,所有责任就由配送公司承担,对消费者来说更有保障,一旦货品有问题,不会出现商家、平台、配送员相互推诿的情况。
“即使受到电商平台的冲击,肉菜市场仍存在优势。”一商家称,传统肉菜市场的档口对于每日的销量有着相对准确的预估:“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熟客,知道一天要备多少货。很多阿姨到市场买菜都要赶早,晚了就买不到了。你能说肉菜市场的东西不新鲜?”
线上平台:9.5%服务费低于线下租赁成本
目前,该公司在全市约10家传统肉菜市场设立了配送团队,每个团队有三到四人,负责后台接单、拣货、确认、配送,理论上1小时内把货送到3公里左右的消费者手中。在试运营阶段,起送价30元,收取每单3元的配送费。除此之外,他们还从商家获得订单中其货品价格的9.5%作为服务费。“服务费包括我们后台工作人员收集商家资料、录入资料和后续的管理,并不算高。”卢先生称,有些外包配送平台服务费达到15%—25%之间,使得部分商家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
收取9.5%的服务费,是否会导致市场的价格被推高?卢先生说:“虽然他们有设置价格的权限,但同一个商家的同一样货品,现场价格和在我们平台的价格区别不大。”
他了解到,肉菜市场商家的运营成本中,约有15%—20%是档口租赁成本,举个例子,80元/公斤的排骨,价格中有10多元左右用于租赁,如果把销售渠道转向线上,同样是80元/公斤的价格,因为不需要支付租赁成本,去除9.5%左右的服务费,商家甚至与线下销售渠道比,多赚货物价格5.5%的差价。
线上销售比例增加就会考虑成本问题
肉菜市场的商家心里的一笔账,是否同卢先生所算的一样?记者了解到,并非所有肉菜市场的商家都愿意进驻该自有平台,按此前得到的数据,加入的比例约为60%,原因之一是平台结算方式是交易后第二天进行结算。
经营瓜菜生意的梁老板和经营20年鱼档的谭老板4月一起加入该平台,梁老板表示:“以前也有平台到市场来推销,但佣金太高,现在9.5%的佣金,比较划算。店里同一商品在平台上的价格略高于档口价格,目前每天约有七至十单的线上交易。熟客数量变化不大。”谭老板表示:“1个多月来,档口的熟客流量比较稳定,通过平台买鱼的,多是新客,为档口带来大概5%的销售额。”但谭老板对销售情况保持观望态度:“如果线上销售额增加到一定量,我会考虑成本问题。”
记者了解到,从平台日均成交单数看,不足以支付一个自有配送团队的运营成本。尽管卢先生认为随着推广和平台升级,成交单数增加到一定的量,就能实现平台的收支平衡。但在各大生鲜电商的迅猛扩张和夹攻下,是否会给予这个小平台生存发展的空间?
“这种小平台可能会生存下去,但很难形成规模。”一名曾有多个电商平台任职经验的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平台只是为传统肉菜市场带来为数不多的增量,如果以此业务作为主营方向,它们的使用场景和用户群体不足以为其提供额外的发展机会,“它们会受到商品、人力、服务的限制,无法扩充服务的人群,用户量增长有限,容易触碰到瓶颈。”
他举例,按9.5%的费用计算,每一单的配送可能都是亏损的,但是因为单数尚少,所以亏损程度不高,加上平台没有租金、物业成本,在发展初期可能可以承受,但随着单数增加到一定的量,可能就会承受沉重的负担:“整合传统肉菜市场想法没有问题,但初期很可能会发现流量门槛很低,客户会快速进入平台,而一旦没有超越别人的服务能力,比如做到价格更低、商品更优质等,客户发现平台的价值不高,很可能就会快速流失。”另一方面,他认为把9.5%当成纯支出有偷换概念之嫌。“一开始,商户可能不会发现自己有其他服务成本,但是中后期就会发现额外增量的成本,而对于平台来说, 9.5%的佣金绝对不足以支撑平台,至少要达到20%-25%才能持平,因此未来平台很可能要涨佣金。”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肉菜市场一般做社区生意,辐射一定范围的居民,消费群体相对固定,如果线上发展,使线下客户被分流,实体市场地位或被自己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