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同美国人一样重视人脉,但LinkedIn的中国版本优士网却在商务社交这个生意中陷入绝境。
对所有LinkedIn的国内模仿者来说,如何成功复制这个模式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加拿大人Dominic Panaloza如今也同样受到了打击。
作为一个LinkedIn的忠实用户,私募出身的Dominic Panaloza发现中国市场上并没有一款成熟的商务社交网站时,他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当时已经在中国生活了7年。就在LinkedIn开始盈利的2010年,他创办了LinkedIn的中国版本优士网,但现在,事实却和他想象的不一样。
2012年,优士网送走了一批管理人员,其中包括联合创始人张月。Panaloza也不得不精简公司,把员工数量从顶峰时期的60多人减少到眼下的20人左右。
Panaloza对《第一财经周刊》称,他更愿意把张月的离职当成一种个人的职业选择。但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主管运营的联合创始人离职意味着公司已经到了生死的境地。尽管在2010年上线之初,优士网便获得了150万美元的融资,2011年,它又融到了300万美元。但此后,优士并没有能让投资人再度掏腰包。
一开始,优士网就自诩为“中国LinkedIn”。Panaloza希望将LinkedIn模式带到中国—在国内的商务社交网站中,优士算是对LinkedIn模仿得不错的一家。按照创始人的想法,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借助于人脉找到自己想找的人,也能被别人找到。他觉得既然LinkedIn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在诸如美国、欧洲能够行得通,在同样重视人脉的中国照样行得通。
他的这个结论遭到了不少朋友的质疑。“很多中国人都来告诉我,在中国的文化中,商务社交网站是发展不起来的,中国人不习惯于把职业信息和人脉资源放在一个公开的网站上,不希望公开自己的人脉,也不会选择在网上做生意。”Panaloza说。
他认为优士并不是想要改变人们做生意的方式,而是帮助用户找到想要找的人—比如当一个投资人在寻找投资项目时,可以通过网站的标签服务来搜到同样有融资意愿的创业者,当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时,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资源库。“LinkedIn就是这样的”,Panaloza说。
和包括LinkedIn在内的诸多商务社交网站一样,优士网在架构人脉关系网络时采用的是“六度人脉”的社交理论,这个在19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提出的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只要你愿意,你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LinkedIn所推行的那一套思路根本就不符合中国商务社交传统,简而言之,它并不能迎合中国用户的习惯”,香港人本管理机构总经理赵杨晛告诉《第一财经周刊》。按照他的说法,用户不能通过优士网来找到想要找的人,因为国内的大环境更像是“熟人社交”,也就是靠熟人办事,但国外并不如此。
Caroline Hernoult是法国萨瓦大学机械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尽管尚未步入职场,但她已经在几年前就注册了LinkedIn的账号,她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在同学之间,同时有Facebook和LinkedIn的账号是一个常态。“我会通过LinkedIn来找一些已经工作了的人来获得一些就业建议或者实习推荐,也会参加上面的专业群组”,而Caroline说她和LinkedIn上绝大多数的用户均没有深交,还有不少甚至是陌生人。
基于弱关系的职业社交在西方国家被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但在中国并不是这样。假如Caroline在中国,她未必能够通过社交网站上的不认识的人来获得一份工作,它的中国版本很可能是凭借一位在公司内部工作的大学学长的推荐来得到实习机会。
张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承认,国内的用户对于一度人脉—也就是社交网络中的“好友”关系—以外的人脉信任度远远低于那些LinkedIn被高度使用区域的用户,而后者更具有实现“六度人脉”理论的信任基础。当然,国内的用户同样重视人脉,但这里所谓的“人脉”准确意义上更像是基于强关系的熟人人脉。
实际上针对国内商务社交的不同背景,优士网并没有针对性的改变,比如优士网的人脉设计仅到三度人脉,这直接模仿了LinkedIn的做法。Panaloza的解释是三度人脉以内的关系对于商务活动而言是有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减少用户被骚扰的机率,大多数用户无法看到三度人脉以外的用户。
在网站上线之初团队邀请了大约100人左右的种子会员,这些用户大多都是国内一些诸如创投圈、互联网公司、律师事务所内具有较高职位的人。在优士上线第一天,加上所有的员工,网站只有100来个注册用户,在5个月左右积累了大约5万会员。
优士在一开始采取了用户邀请制,加入优士的唯一途径是借助于会员的邀请。Panaloza希望用户数量和质量都被严格地限制起来。
但在2011年年初,优士网就开放了用户注册,它不得不这样做,因为来自资本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那时,不管是网站用户增长速度还是活跃度都有了下降。目前,优士的会员数量为83万。Panaloza并没有透露活跃度,一位优士网的产品经理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很低”。
“这是优士网自己造成的恶果”,这位内部员工说,为了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用户数量,他们采用了各种营销手段,比如曾经和星巴克合作推出咖啡赠券,只要注册的会员便可以在星巴克门店领取免费的咖啡。在那段时间里,注册用户数量激增,但在此之后新加入的用户又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
优士网真正的问题是没有挖掘并且满足本土用户的需求,不管是从商务社交角度还是职业招聘角度—人脉和招聘往往是商务社交网站具备的两大并行元?素。
优士网的团队没有去开发真正能够激活用户需求的产品,而是过度纠结于细节,比如通过让用户完善档案、推荐会员、上传头像、添加技能标签的步骤赚取优士币。去年末,优士网和新浪微博进行了绑定,甚至在网站中加入勋章等元素—商务社交网站的用户其实不需要这些。Panaloza认为这能够提高用户活跃度,但它实际上破坏了网站的严肃性,关键是上述改进并没有带来更高的价值。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曾表示,移动互联网固然是一个趋势,但是数据和数据挖掘能够将互联网带到另一个高度,比如在去年推出的名为InMaps的工具中,用户可以得到关于更好的工作机会、职业发展建议等,而这才是商务社交网站的价值。
对于网站的社交功能而言,Panaloza和他的团队大大低估了群组功能的意义—它对于黏住用户,提高网站用户活跃度有极为重要的作用。LinkedIn会给每一位群组管理人一些特权,比如可以向组员群发邮件,换句话说等于可以发送广告,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优士网虽然具备群组功能,但它没有把群组功能放到一个被强调的位置,群主也并没有得到什么特权,这无疑降低了群主的积极性,缺乏管理的群组会杂草丛生—比如无休止的营销广告,它会给用户带来骚扰,带走价值,群组最终没有活跃起来。
优士网在招聘业务上也无法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团队在去年开放了一个招聘管家的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候选人简历,并且按照候选人资料的份数收取费用。可是企业并不埋单,一方面是因为优士网的用户数量非常有限,优士网根本没有办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候选人,招聘人员远可以把目光投向规模更大的新浪微博—事实上它们也正在这么做;另一方面在于,这个交易并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向企业推荐简历并不意味着企业招聘方能够找到合适的人选,但招聘方却要向优士网付费,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对于大公司来说,招人的优先级往往在于候选人与职位的匹配度和精准性,专业的猎头公司比依靠网络搜索得来的候选人更能够满足前者的招聘需求,资金的重要性倒在其次。Panaloza承认了现状:“在一次HR论坛上和公司的HR聊,我问他们用不用优士网招聘,说不用。”
Panaloza称2013年的计划是重新思考优士网的产品定位和盈利模式,以及在产品功能上做一些更加实际的转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猎头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他对那些由外国人领导的中国互联网创业企业深表怀疑,因为对于创业者而言,除了要有好的想法之外,“接地气”同样重要。
对于Panaloza而言,他的劣势在于无法在公司内部用中文同员工进行有效率的沟通,对中国商务社交网站市场也过于乐观。把运营的大权过多下放给技术出身的张月看起来更像是无奈之举。而对于一个初创企业的CEO而言,仅仅拉来资金还远远不够,更别提眼下投资方将钱袋捂得越来越紧了。
在张月离开之后,Panaloza更成为了一个“处于茫然”中并且空有理想的CEO,他接下来首先要“招聘”到一个懂产品和运营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