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睡意来袭,很多人的尴尬甚至痛苦时刻也悄然而至:呼噜打到伴侣、室友忍无可忍,半夜突然把自己憋醒……睡不好,成了人们睡眠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3·21”世界睡眠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中日友好医院睡眠呼吸专病门诊,聆听医患的声音——
身体病,还是社会病?
38岁、身躯庞大的孙先生推门而入后,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主诊医生李一鸣的诊室顿时显得局促起来。“我1米73,去年开始跑步减肥到现在,体重已经降不少了。”孙先生有些不好意思,“最近几年体重增得有点快,血压就上来了,半夜睡觉打呼噜,我自己都能听到声音,经常把自己憋醒。虽然睡的时间也不短,但总感觉没睡够,白天老是头疼、犯困……”
“做个睡眠呼吸监测吧!”李一鸣说。这句话,当天他说了很多次。大多数对象,都有着与孙先生类似的超重甚至肥胖体型。李一鸣解释,这些患者大概率是患上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而肥胖是该病的主要诱因之一。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也与我国肥胖率的升高密切相关。生活水平高了,吃得好了,身体反而变差了。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短视频、喜剧综艺中,吃播火爆、“吃货”人设吸粉,这些充满流量的“风尚”,掩盖或冲淡了巨大的健康风险。
“大家以为我们门诊来的都是上了年纪、体重超标的人,也不尽然。”李一鸣说完没多久,28岁、身材匀称的王先生就掀起了诊室的门帘。“医生你看,我这睡眠质量不行啊!”王先生递上手机,一个睡眠状况监测App上显示着密密麻麻的曲线和数据,“而且我上网查了,我白天困倦、乏力、头晕、心慌气短,应该就是睡眠呼吸暂停。”
李一鸣接过手机,一看就苦笑了:“凌晨才睡,睡得还这么短!我建议你先回去好好睡两周,每天7个~9个小时,要是还有症状,再来就诊。”李一鸣说,临床上长期熬夜的就诊者颇多。这些或熬夜加班,或夜生活丰富的年轻人,往往同时热衷于喝枸杞茶、用健康类App、查网上保健信息。作为矛盾的混合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常态化睡眠不足,虽然与OSA病因不同,但后果类似,都对健康危害极大。
“熬最浪的夜,养最野的生”,这种与时代变迁、社会形态更迭密切相关的问题,单靠医疗系统无法真正解决。
上机≠上瘾,手术≠除根
与年轻的就诊者相比,这天李一鸣接诊的中老年人,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状态。他们多由家人陪伴,从其他科室辗转而来。一提起治疗方案,就变得疑虑重重。
“这些现象让人有喜有忧。”李一鸣解释,让人欣慰的是,随着近十几年来的不断呼吁、推动和宣传,越来越多的患者由相关科室如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等介绍而来,“这说明医学界甚至普通公众对OSA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但由此也带来更多挑战。“很多病人虽然来了,但对疾病和治疗手段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他举例,对于OSA,我国权威诊疗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手段是佩戴呼吸机,但很多患者难以接受。能不能吃药?做手术就能根治吧?为不打呼噜戴呼吸机,会不会小题大做?戴上以后是不是就有依赖性了,跟上瘾一样……各种问题不一而足。
李一鸣说,他几乎每次出诊都要回答上述问题。说多了,他也练就了简明生动的讲解技巧:没有疗效好的药物。手术效果不一定理想,但复发率高。呼吸机为什么有效?呼吸机就是一个气体支架,把塌陷的咽部气道撑开。为什么要长期戴呼吸机?戴呼吸机就像戴眼镜,所以得坚持用。针对成瘾性担忧,戴呼吸机就像刷牙,偶尔一两次不刷(戴)也可以,但不能经常不刷(戴)。“对于OSA治疗,面对‘呼吸机时代’,我们还有很多科普工作要做。”
医疗仪器,还是家用电器?
在当天的门诊中,对于已经确诊OSA、需要佩戴呼吸机的患者,李一鸣常会建议他们先在医院租用一段时间试戴。但有患者表示,租设备不划算,宁愿直接上网买一台。打开相关电商网站,各种品牌型号呼吸机足有上百页,绝大多数号称是全自动、自调节的呼吸机。
患者直接网购呼吸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此,李一鸣担忧,因呼吸机作为二级医疗设备,使用时需要专业性很强的调试。他发现,有超过一半的患者首次佩戴呼吸机时体验不佳,需要专业医生根据情况进行再调试。有的患者甚至买错型号,导致无法使用。
“所以,呼吸机至少要先试用再买,这是底线。”李一鸣提醒,这个试用体验期,患者接受大量的健康教育和呼吸机教育,是患者培养使用习惯、建立依从性的重要时期,医生要参与其中,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